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砥柱人间是此峰
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庆祝建党100周年 出版专题展在京开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纪念邮票和纪念封在京发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砥柱人间是此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

(上接四版)从“打虎”“拍蝇”“猎狐”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再到政治生态的改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综合效应不断凸显。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再到党史学习教育,既猛药去疴又补足精神之“钙”。

一系列重大安排,拓展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全新境界和有效路径,拓展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百年大党以无私的斗争精神,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赢得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世业镇的考察即将结束。告别时,村民们围了上来。

有53年党龄的老党员崔荣海握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你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中,习近平总书记众望所归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2015年1月16日,中南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开了一整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此后,每年年初,党中央都要听取五大班子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2018年5月23日,新组建的中央审计委员会亮相。身兼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之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坦言:“中国共产党是当家人,当家就要管好钱。党中央要研究战略性问题,要决策拍板。”

不只是审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网信……在事关民族复兴的重要领域,党中央都组建顶层机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法规接连出台,成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

河南三门峡以东,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凿成的“砥柱石”,千百年来岿然立于黄河激流中,矗立如柱。

百年风雨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胸怀天下——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携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

——习近平

2013年3月19日,刚刚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

“中国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这将给中国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什么变化?”“您最近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世界梦’是什么?”

…………

面对中国新任领导人,记者们接连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自信而亲切: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是的,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与世界紧密相连;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使命。

几天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访,习近平同世界分享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既办好自己的事情、又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中国的答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8年多来,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从联合国总部到达沃斯小镇……习近平总书记出访41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中国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8年多来,从北京雁栖湖畔到杭州西子湖畔,从厦门东海之滨到青岛黄海之滨……重大主场外交接连举行,中国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充实感、成就感。

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政党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以“云外交”引领团结抗疫……共同挑战面前,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大的样子”。

这一幕令人难忘——

2020年3月21日夜,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迎风肃立,翘首以盼特殊朋友的到来。

当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和物资抵达,武契奇情不自禁,为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

疫情突如其来,人们措手不及。面对需求,中国行动如及时雨。在向全国发表的讲话中,武契奇眼含热泪:“感谢习近平主席!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中国人民!”

时光回溯到2016年6月19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

正在塞尔维亚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斯梅代雷沃钢厂。

在国际经济形势剧变冲击下,曾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百年钢厂一度濒临倒闭。为挽救钢厂,时任总理武契奇不知熬了多少个夜,但希望都变成失望。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的一笔投资,终于让5000名面临失业风险的工人看到曙光。

来到钢厂,习近平总书记如同来到一片热情的海洋。“言必信、行必果。”他对饱含期待的工人们说,“我们承诺的事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更广阔市场、保障当地就业、惠及广大民生,一定要做到。”

话音未落,掌声如雷。

“救活一座厂、带动一座城”。8年来,因为“一带一路”,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非洲竣工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马尔代夫建起第一座跨海大桥,昔日“崎岖而老旧”的瓜达尔港成为巴基斯坦振兴的希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迎来新的辉煌……

纵使风云变幻、惊涛拍岸,中国,始终践行着“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的真诚诺言。

2018年11月6日,上海浦东。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高耸入云。

前一天刚刚出席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这里,登高望远。

从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埠,到改革开放时期主动对外开放,再到新时代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见证着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沧桑变迁。

无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冲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连续三年举行。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广交会……疫情中一个个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面对贸易摩擦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在香港“修例风波”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果断有力反击外国无理干涉与制裁……

乱云飞渡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个个暗礁险滩,领航民族复兴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理解今天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需要从历史中获得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谈起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毛泽东同志胸有壮志:“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信心满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7年初,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0月,写入党章;次年3月,载入宪法……

变革世界中,中国共产党人向着未来发出了坚定宣言——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走向复兴——胸怀千秋伟业,谋划远景目标,为了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把成立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奔向另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孙中山《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总书记驻足凝视。

1919年,孙中山先生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然而,那时的梦想只能在梦中。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与以往多数地方考察不同的是,总书记这次调研,集中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南水北调。

在新征程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水”开展专题调研,背后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谋划。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相关任务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长远:“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在带领中国人民朝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冲刺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已经投向第二个百年。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5年。三年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具体谋划。

在这份谋划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中,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距建党百年庆典只有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3名航天员天地通话——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

经过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

2021年3月,在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就得靠我们自己。”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5月底,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自立自强”加上了“高水平”的定语。细微变化,意味深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1年2月,贵州黔西县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苗绣一针一线“何其精彩”;

3月,福建沙县俞邦村,总书记细致了解沙县小吃现状和前景,关心小产业里的大民生;

4月,广西全州毛竹山村,总书记叮嘱农业技术人员把贡献写在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中关心的一桩桩小事,正是关系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大事。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蕴含着田野里的无尽希望。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这句话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其中蕴含着一个逻辑,发展到一定程度,先富要带动后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

一个人口数量堪比欧洲大国的省份,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样板——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从共同富裕入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国内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

3月、4月,一次中央财经委会议、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分别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

回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首都北京。

城市中轴线上,两座恢弘大气的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遥相呼应。一个历久弥新的民族,诉说着不平凡的历程。

2012—2021。时隔8年多的两次参观,意蕴深刻而隽永——

2012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

刚刚接过领航民族复兴历史接力棒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并深刻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带领世界最大政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号召全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新的进军。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