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甘洒热血写春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甘洒热血写春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甘洒热血写春秋
■本报评论员
血战湘江(油画)
百万雄师过大江(油画)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19世纪40年代,古老的中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救亡图存之路,种种西方理论和学说也被引进作为强国富民的药方。一个个方案都试过了,却屡屡化为泡影。一条条道路都探寻了,却撞得头破血流。列强横行、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戳穿了资本主义文明看似美好的幻象。无数仁人志士一次次地用生命和灵魂发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

当“诸路皆走不通了”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赞叹:“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陈独秀宣示:“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们当做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年轻的毛泽东疾呼:“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胸怀着信念、嘱托和梦想,在上海石库门的旭日里、在嘉兴南湖的碧波中毅然起航。从此以后,社会主义的火种就在东方点燃,曾经困顿无望的中国就有了方向!

信仰的火炬,闪耀着照亮前行方向的光辉。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潮流。经过科学理论武装、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党,就具备了引领社会变革、推进正义事业的自觉,就具备了无坚不摧、百折不挠的力量。

信仰的火炬,指引着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鲜明提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定条件下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革命要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进行……这些科学认识,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引领着中国革命澎湃向前。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我们党广泛发动工农群众,敢于突击冲锋,成功推进了北伐战争;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幸存的共产党人掩埋了被反动派屠杀的同伴的尸首,拿起武器、走进山林,投入新的战斗;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红军将士闯天险、战强敌,爬雪山、过草地,完成了彪炳人类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党和人民用坚忍不拔、血战到底,书写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壮歌,取得了抵御外侮的最终胜利;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只用三年时间就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800万军队,彰显了什么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甘洒热血写春秋。28年浴血奋战,28年砥砺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概括:“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郑州是全国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峥嵘岁月里,郑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曾来到郑州铁路工人中传播马列主义。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显示了郑州工农大众的革命力量……郑州解放后,地方党组织领导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界群众,为开辟中原解放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构筑的防御体系,夺取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从1921年到1949年再到2021年,从一辈子为国为民甘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到关键时刻在最前线挺立的逆行勇士,再到百年来无数立足本职、默默奉献、流血流汗的平凡英雄,《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光穿越百年,给予一代代共产党人思想滋养、奋斗支撑。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千千万万“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奋斗身影,仍然是中国逐梦前行最深沉的力量。磨砺信仰的风骨,笃守信仰的选择,我们一定能沿着100年的光荣之路,抵达憧憬已久的彼岸!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