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0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之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奋图强 百业方兴
不朽的精神丰碑
从“霓虹哨兵” 到“特战尖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南京路上好八连”:
从“霓虹哨兵” 到“特战尖兵”

孟夏时节,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我们上海的一张名片。”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干部陈龙华说。

1947年8月6日,八连前身——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在山东省莱阳县城西小园村组建。解放战争中,连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

上海解放后,连队随大部队进驻上海,改编为内卫一团二营八连,负责在南京路等地巡逻执勤。

“面对‘进城’这张考卷,组建不满两年的八连,在南京路考出了好成绩。”展览馆讲解员龚明辉说,“面对敌对势力的拉拢、十里洋场的诱惑,八连战士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没有被‘香风毒雾’所侵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连身处繁华都市,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渐形成了“节约五个一”“四个自己动手”等优良传统。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三箱”传家宝由此产生,并传承至今。

1961年,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等以八连为原型创作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了话剧。毛泽东号召全军向八连学习,写下诗篇《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1963年,八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第二年,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公映。

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