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8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之十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恢复高考 追逐梦想
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
洋面孔 中国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爱泼斯坦:
洋面孔 中国心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块书页状的石碑上,有这样一行文字。

说过这句话的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个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

1915年4月,爱泼斯坦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两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先居住在哈尔滨,后在天津定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爱泼斯坦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战地记者生涯。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香港——在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前线,他成长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始终坚定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战争暴行,讴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应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邀请,爱泼斯坦回到中国,参加新中国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办工作。

爱泼斯坦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他共事几十年的《今日中国》杂志社原第一副总编辑张彦曾这样总结说,爱泼斯坦为中国对外宣传所作的贡献远不止改好一篇文章或者办好一本刊物,而是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为新中国外宣事业建言献策。

“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爱泼斯坦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新华社记者 潘洁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