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融创·运河源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的融创故事
融创源系产品落子大运河畔,坐享城市文脉资源
把运河文化融于现代建筑,融创·运河源扮靓索须河沿岸天际线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惠济区,被称为郑州“后花园”
在融创·运河源,拥清风碧水入怀
融创·运河源地块容积率仅有约1.89,可谓“公园建社区、社区即公园”

河流,是人类文明之源。波澜壮阔的印度河、恒河,滋养了悠远的古印度文明;蜿蜒绵延的尼罗河,流淌出灿烂神秘的古埃及文明;滔滔奔腾的黄河,则孕育出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

阔步新时代,在国家战略加持之下,黄河这条充满生机的生态河、传承历史的文脉河、景美惠民的幸福河,高奏激昂向上、荡气回肠的时代之歌;作为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人民心目中另一条“母亲河”——大运河,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有可触摸的遗迹,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让千年运河焕发勃勃生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北邙脚下,当古老厚重的黄河文明与光彩夺目的运河遗产在惠济区相遇,一篇锦绣华章正浓墨重彩绘就:以“黄河之门”“运河之枢”“郑州之静”为特色,以黄河“会客厅”和郑州“后花园”为定位,作为郑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的惠济区,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美好城市共建者”,自2016年入郑以来,融创就以一座又一座高品质人居,助力大美惠济城市形象焕新提升。如今,融创全国第五座源系产品——融创·运河源,寻脉惠济历史文脉,揽荥泽千年古韵,以现代建筑营造大美之境,向古老大河文明、璀璨运河遗产致敬,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的融创故事。

黄河文化、大汉文化、运河文化交融

“运河之枢”风华千载

历史,决定城市的底蕴深度;文化,塑造城市的精神高度。

即便在“大河奔流五千年,文化璀璨满中原”的中原大地,邙山脚下、黄河之畔的惠济区,依然是一个“宝藏”般的存在:黄河文化、大汉文化、运河文化三大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接续,“华夏第一城”西山古城、汉忠烈侯纪信庙、古荥汉代冶铁遗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明代始建的荥泽县城隍庙等众多历史遗迹灿若星辰……走进惠济,仿佛置身华夏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

五千年黄河水滋养了这方土地,早在公元前3000~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奔腾而来的黄河和苍翠起伏的伏牛山余脉——邙山,在此构筑起天然屏障和绿色长堤,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要塞,黄帝在此筑“华夏第一城”西山古城,垫筑历史深厚的中华文明,刘邦、项羽在此拉开争霸主战场,汉文化由此启幕。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竞相争雄称霸。公元前361年,魏国在郑州地区挖掘改造鸿沟,自黄河引水经荥泽、圃田泽至大梁,成为中国大运河之始。隋唐时期,为了加强南北沟通与联系,在“鸿沟”的基础上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自此,这条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以广阔的空间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力成为文明的摇篮之一,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另一条“母亲河”。

2014年6月22日,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既是经济之河又是文化之河的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贯穿惠济辖区的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也成为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后第二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运河故道上的三孔拱券石桥——惠济桥,始建于隋、延续宋元、重修于明,惠济之名,因此而来。据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志》载,惠济桥处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誉。“惠济长桥”又为荥泽八景之一,志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从文献记载来看,惠济桥是通济渠起点位置(现今河道被称为索须河),惠济区一度是繁华的“运河枢纽”。

远去了鼓角铮鸣,暗淡了刀光剑影,但承载历史风云的文化遗产至今依然气象峥嵘:始于春秋、兴于秦汉的荥阳故城房基、夯土台等依稀可见,人们至今仍可以抚摸它的古老城垣;因运河而兴的荥阳故城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让古运河繁华的过往依稀可见;荥泽县城隍庙和纪信庙所体现出的城隍文化与忠烈精神,被代代传承;见证了大运河兴衰的惠济桥,雄姿依旧……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些历史馈赠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如今已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特有资源和优势,围绕黄河文化、大汉文化、运河文化三大历史文化特色,惠济区已锚定文化发展目标,对历史的传承与保护让曾经的风云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再度鲜活。

朝阳初升之时,由天河路桥沿索须河向东漫步,千年前“商旅往返,船乘不绝”的运河故道——京杭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水草丰美、白鹭翩翩,木栈道和亭子古色古香,隋唐时“隋堤烟柳”、明清时“汴河新柳”等美景重现,河边的世界遗产标识、文化浮雕墙及河流有关知识介绍共同讲述着千年运河的灿烂过往。作为郑州市重点打造的四个历史文化片区之一,以大运河为轴心,以荥泽古城为蓝本的大运河文化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设成为以运河生态旅游与历史名镇相结合的文化片区。

山、水、林交相辉映

“郑州之静”大美如斯

如果说三大文化晕染出惠济区浓郁的人文底蕴,那么山、水、林三大生态要素,则涵养了惠济“静美”的颜值气质。作为郑州市的“后花园”,惠济区集山、水、林多重优势资源于一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巍巍邙山自古便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时光越千年,昔日的荒山沟壑已经蝶变为层峦叠翠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拥有炎黄广场、中华百位历史名人雕塑群、黄河碑林、黄河地质博物馆等40余处景点,栽植各类树种达400余种,森林覆盖率90%以上,成为藏风纳气的游玩胜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向北,滔滔黄河水面宽阔壮美,河心的沙洲一片青翠,不时有水鸟掠过;居中,曾经舟楫往来的大运河通济渠段如今已焕然一新为索须河,河畔柳丝照水,呈现出郊野原生态风光;向南,重金治理后的贾鲁河碧波荡漾,两侧滨河公园里银杏、桃树、柳树郁郁青青,“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名副其实。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的公园、风景如画的广场和生机盎然的绿地,从卫星遥感图上看这片蓊蓊郁郁的绿色区域,会让人恍然感觉,这绿色地带不是一个省会城市的建成区,更像是草木茂盛的原野:黄河沿岸,黄河大堤满目葱茏,黄河湿地公园,邙岭大型水土保持生态园,沿黄河宽1000米、长27公里的生态防护林带构建起天然绿色屏障;城区街巷中,夏木繁荫的黄河迎宾馆、古木苍翠的古树苑、绿意绵延的月湖公园等一系列生态游园相映成趣,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郑州市排名第一,是大郑州当之无愧的城市“绿肺”。

苍山为邻,碧水为友,绿意盈目,如是种种资源优势加身,让惠济区在“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功能新布局中,担当起“北静”的建设重任,在主政者与建设者的倾力推动下,这种生态优势还在进一步扩大,“静”成为一种底蕴,“美”成为一种气质,生活本身就是“诗和远方”。

君不见,行走在以“色叶片林、疏林草地、通幽花径”为特色的惠济区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区示范段上,彩色的自行车标准赛道两边新栽植的各类树种郁郁葱葱,满目翠绿让人心旷神怡。

君不见,在被誉为“最美沿黄道路”的S312生态廊道上骑行,微风拂过耳畔,沿途各色花卉盛开,植物景观变幻多样,不少人驻足拍照打卡,这个五一刚刚正式通车的郑州“北静”绿色综合体,已然成为市民一览自然风光,感受黄河文化,享受都市慢生活的周末“微度假”目的地。

君不见,在已经初具规模的郑州黄河滩地公园,观河景点如诗如画,生态廊道生机盎然,这个总面积44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园,拥有九纵三横22条60多公里彩色慢行步道及南裹头等3处地标型观景点,与黄河湿地片区一起,成为人们亲近黄河、游闲休憩的好去处。

国家战略赋能

“黄河之门”活力澎湃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郑州紧抓黄河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力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作为天地之中的黄河门户,71.4公里长的黄河标准化堤防郑州段,在惠济区就有27公里,占据了郑州主城区临黄河区域的绝大部分,如此地利优势,让惠济区在黄河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分量格外重,更被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重任。

多少事,从来急。乘势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东风,围绕“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惠济区以荥泽古城和大运河文化片区两个片区建设为带动,全力推进核心区示范区建设,发展日新月异,昔日璀璨的运河明珠愈发流光溢彩。

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依托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和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等自然人文资源,以黄河文化、黄土文化、黄帝文化为文化主线,呈现5300年不断代最早古城(都)址群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集文化体验、人文度假、温泉康养、艺术生活于一体的“中华文明史诗级地标”“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人类未来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片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则以“河运并行、静美向北”为主题,打造“河运文化并行的国家历史地理标识地、三生共融的中原大运河文化建设示范区、静稳美好北方气派的郑州城市大花园”。

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彰显着惠济速度,传递着惠济热度。

2020年7月24日,惠济区重大文旅项目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项目开工奠基,建设内容包括黄河颂剧院、黄河四季生态体验区、九曲雅集及游客服务中心等;今年4月,有着国家级博物馆、黄河文化新地标之称的黄河国家博物馆设计方案落定,建成后将成为弘扬黄河文化的传承基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展示平台,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5月11日,总投资75亿元的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遗址生态公园开工建设。

更大的喜讯接踵而至:6月18日,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中国花卉博览会,确定将在郑州举办2025年第十一届盛会,会址就定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之间、汇聚了“黄河文明”“运河文化”“中原历史”的文化核心区域——惠济区大运河通济渠遗址。记者了解到,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规划面积约3675亩,将采用大地艺术的设计手法,用国画中的月季写意画法描绘“一心一轴三区四团”的锦绣画卷。

事实上,曾经被称为“北郊”的惠济区如今已经变身成为快速路网四通八达、地铁线路纵横交织、星级酒店林立、新商圈活力四射的人气新城。郑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惠济区常住人口首次突破55万,人口年轻化程度排全市第4位,每10个人中就有3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明显上升态势,宜居宜业优势全面彰显。

匠心传承添彩未来

共融共建“美好之源”

俯仰之间尽是故事,方寸之中皆是风华。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人们醉心它的传奇故事和璀璨文化,惊艳于它的山川毓秀佳木繁荫,更钟情于它的自然宜居悠然生活。

自2016年进驻郑州,融创一直将大美惠济作为战略布局重地,先后打造了珑府、大河宸院、中原宸院等多个高品质项目,在6月3日最新土拍中,融创顺利拿下了大运河文化区两块住宅用地,并将在此落地融创源系产品中原首子。

土地文脉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人居品质的高度。源系产品根植于独特的城市文脉资源,并以现代设计手法呼应地块的人文特质,按照近河滨水+文脉悠久的择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融创已经落地的源系产品仅有4座,这4座源系产品,均是处在城市河畔,坐享城市文脉资源,是融合城市文脉与现代设计的建筑艺术品。

比如杭州杭源里,直线距离运河约600米,占位杭州市中心地段,产品以“一滴水的时空游动”为设计灵感,创造出超流体的前瞻型态;武汉融创一江源,紧邻武汉城市文化之源汉江,其住宅立面顶部的圆弧形似江中船帆,尽显建筑的俊秀挺拔与江水的柔情。作为融创全国第5座源系产品,融创·运河源落地惠济区大运河畔,面朝索须河碧波,位于大运河文化片区核心,完美契合了“城市文脉”的定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坐拥千载文脉悠悠,用心的传承与创新的表达,才能为城市增辉,为未来留鉴。作为大运河边历史街区建筑群体的一部分,融创运河源秉承“与城市共建美好”的理念,旨在以文化为标志,以大运河为空间载体,整合生态、生活要素,打造一种全新的运河文化建筑体,从项目设计伊始,融创就把对运河文化的深度思考融入到建筑之中,把对历史文脉的传承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大运河高度控制引导,建筑高度由运河南向形成不同高度界面,形成富有节奏的天际线轮廓;建筑风格上,融合中原城市特有的建筑文化,将河南中岳庙的中式建筑、罗比住宅的草原式建筑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相融合,将花格栅、坡屋顶、面砖元素融入洋房产品设计中,成为运河建筑群肌理的一部分。

河南今年年初明确提出,计划到2025年,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力争实现郑汴洛旅游通航和卫河主要点段旅游通航。距离大运河仅百米左右的融创·运河源也在打造极致的水边生活氛围,户型设计上特别设置北阳台,户内可以得到更多的运河景观资源,多数业主在家就可以一览王维诗中“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的胜景。与此同时,立足运河沿岸已然大美初现的河景观资源,按照索须河沿岸“嵌入式开发”的整体思路,融创·运河源地块容积率仅有约1.89,实现“公园建社区、社区即公园”的自然生活。

清风碧水萦怀,缤纷繁华亦不远:项目门口,天河路不仅与京广快速路无缝连接,可直达连霍高速惠济站,后期还可以从天河路直接上已然通车的北四环高架,更有紧邻的地铁 2号线、3号线延长线,快速通达全城;商业配套上,毗邻万达广场之外,项目自身规划有十万平方米的商业,东北方向约800米还规划有运河城市广场,建成以后将是惠济区体量较大的商业中心。

居住在融创·运河源,出门即是“隋堤烟柳、鸿沟古城”,举步之处皆可触摸历史风云,感受着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脉动,呼吸着黄河水氤氲而来的温润空气,生活在山水、树木之间,和所爱之人共享山河远阔、人间烟火;闲暇之时,或在大运河文化公园细数历史天空的繁星如许,或在黄河岸边赏长河落日的大气雄浑,或在最美沿黄道路上快意骑行,或在采摘园里享受田园之乐……如是光阴含笑、岁月静好,恰似“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本报记者 刘文良 李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