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姓眼中的国运家史
红色家书
溪山飘逸图(国画) 沈钊昌
乡村医生
说给母亲的心里话
连 载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村医生

♣ 袁占才

乡医的诊所在村中心,未挂招牌。医道是祖上传下的,房子是祖上遗下的,十里八乡谁人不晓?我辈本意要挂,但禁不得父亲执拗。父亲阴着脸说:“开诊所可不是开烫发店,招招摇摇的晃人;也不像卖当的,靠嘴皮;行医靠医术。病是好玩的?看得好自有人寻上门,看不好请也请不来!”我辈心里不服,但不敢强拗。私下走走,发现乡下医所真的几乎没一个挂牌的——良医不用广告招徕病人。这才心有所悟,不禁佩服起父亲的经验。

一般乡所陈旧,布局却简洁明了:斑驳的土墙上挂张经络图,病人一看,这医生识阴阳五行,精通中医;挂张配伍禁忌表,这又是西医内容;还有张红纸标语:“服下一粒糖丸,免除终生遗憾。”马上让人联想到小儿麻痹、脑膜炎。三张纸三层意思,别的花花绿绿不再多贴。

农村人,信西医更信中医,认为西医治得急病,中医治得慢病。一年四季,腰酸腿痛在所难免,患急病的有几个?故对西药没有中药肯定。大病小病,进诊所先不说症状,农人就抻胳膊挽袖,说:“给号号脉,抓副汤药。”不少医生就窘了。乡医进一年卫校学习,进一年医院实习,若论西医,发烧了,包几片退烧药倒将就,中医上,却只知道内热外感,辛凉解表,只背了“十八反、十九畏”。别看中药橱子用山漆漆得明光耀眼,橱顶草纸包包摞得严实,其实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乡医知道中医不好学,下不进苦功,但窘归窘,硬着头皮,还得把食指中指按到脉上作闭目状,不管脉象弦滑沉浮,良久,点头说:“脉没啥,还是脾胃湿热,肝气太盛。不用吃中药,抓几包西药就好了。”只这几句话,农人就信,觉得不白,说准了病情。这世上最易受骗的就是农人,因为他们最善良、诚实,尤其是医生的话,更似皇上的金口玉言。然而闲下来,乡医也免不了思忖:祖国医学就是奇妙,在农人心里仍这么根深蒂固,我也就是该下功夫钻钻。

一钻,日后也真成了一方名医。

乡医常常出诊。早些年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家人生病,只好请医到家。家属来请,看着家属的一脸焦急,乡医自己就先也急了,于是,不问路途遥远,不管风霜雨雪,不论夜半三更,扭脸就跟了来人走。推开病人家屋门的一瞬,希望之星就立马在病人全家的目光中升起,乡医顿感肩上山一样的沉重,平心静气,汗不敢出,细心诊问,唯恐医术闪失,贻误生命。若这病医不了,乡医会提议,让赶紧往大医院转,自己就作了陪护,入得医院病房,先自向大夫介绍病情,话中杂些医学术语。大夫很是不屑,厉言问:“你是病人的什么人?”乡医尴尬,再要说自己是乡医,又怕大夫瞧他不起,只好默然无语。

乡医出诊,待看罢病,开过方,脸前总搁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茶,碗底一层白糖。这是待医普通而又最高的礼节。乡村条件差,一切感激之情,都浓浓地融在这碗鸡蛋茶中了。乡医知道,不喝也走不了,就也不再推辞。返回时,家属要送,乡医不让,独个摸黑磕磕绊绊地往家赶。

农村多少人富了,乡医却不会富。大病小病,乡里乡亲的,“没钱,药先别拿”的话乡医说不出口。所以,乡医的欠账单,记了厚厚一本。打从开业第一天记,欠了还,还了欠,欠账多时,竟没了进药钱。乡医感叹,家门口行医,赊账太多,却又不愿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人生,说到底,乡医觉得乡亲们皆良善之辈呀!

乡医名声好,是小伙,村人争着说媳妇,一个不中再一个,最后,媒人竟扯到自家闺女身上。闺女百里挑一,小伙羞,别人劝他:“有啥不好意思?人家早看中了你。”小伙这才恍然大悟。这乡医若结过了婚,病人家属又急着认干亲戚,病家人的儿子干大干大叫得欢,救命恩人嘛,乡医家里有地,地却年年不用自己犁,鲁山的山里有个医生,正是收麦时节,被邀到十几里外出诊,这家出诊过,又被别家请了去,如是者再,一耽搁竟是好几天,心中起火冒烟的,待到家中,麦子却早已被众乡亲收割后运到场上。这医生病逝,方圆群众七十余人自发集资千元,制一镏金巨匾,上面一行小字:“某某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辛劳终生恩及乡里尊范永存。”中间四个大字“医林瑰宝”。让一方民众刻骨铭记。

中国九亿农民居住在乡村,一个乡医,就是一方农民的守护神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