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兄妹别样情
竹石(书法) 马德青
不问的学问
贺建党百年组诗
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
史记·探路者(油画) 吴树栋
扶贫干部
桑楼村传奇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兄妹别样情

♣刘传俊

热风顽童似的一浪追着一浪,但没能挡住我到郑州老战士之家——“中国郑州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追寻红色记忆的一腔崇敬之情。

这座博物馆位于原阳县西焦庵村。走进博物馆,如同走进一所圣殿。印有抗美援朝字样的袖标、胸标,志愿军战士用过的水壶、刺刀,以及他们穿戴过的“火车头鞋”“火车头帽”等物品,争相撞入眼帘。

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的父亲张增德,也是志愿军老战士,他和一位战友曾用高射机枪击落了一架美军战机,大涨了全团志愿军的士气。张馆长引见我与一身戎装的89岁的潘珮大妈相识,有幸聆听潘大妈讲述她动人的军旅生涯。我叹服作经典发言的93岁老战士毛家才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军礼端庄。潘大妈自豪地说:“那是我哥哥!”我顿时愣住了,想探个究竟。

潘珮大妈祖籍在安徽凤阳,抗战那年五岁的她随剃了光头的继母逃难落脚到了重庆的丰都。先后入赈济委员会重庆璧山第四儿童教养院、龙门浩救济院育幼所等学校读书。她逐渐长大,耳闻目睹了形势变化,有了思想,有了抱负。她回到凤阳师范附小、求实中学读书。解放军打过了长江,不足16岁的她荣幸穿上了军装,成为“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一名有着远大理想的解放军战士。一天行军80里,她不叫苦和累。在武大休整的几天里,一天出操完毕,一发子弹从竹子编的篱笆墙中意外穿了出来,射进浑然不觉的潘珮右腿腘窝处,那根大筋断了……康复后到抗美援朝西南军区司令部的她,不辱使命,奋力工作。几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潘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转战西南、东南、华中等地工作,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的那个残疾证压在了箱底。工作、生活忙碌而紧张,可潘珮始终放不下她的哥哥。他是否还健在,哪怕晚年见上一面也好。

潘珮惦记的哥哥就是毛家才。

毛家才是个孤儿,六岁丧父,七岁丧母。做过流浪儿乞讨度日,给地主放牛混一口饭吃,晚上睡牛棚,饱受摧残折磨,对旧社会有切肤之痛。13岁时,经人介绍到赈济委员会重庆璧山第四儿童教养院捧起了课本。在这里孜孜不倦读书时,他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小潘珮。那年秋,全校开展“互找”活动,大的要找小的做弟弟、妹妹;小的要找大的做哥哥、姐姐;全校学生要找老师,统称为妈妈。毛家才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好,办事能力强,老师和同学都知晓。一天晚饭后,与潘珮通铺的同学,介绍潘珮做毛家才的妹妹。自此,这兄妹俩闲暇时一起散步,谈理想、人生、未来。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璧山”要解散了。毛家才悄不言声走了,潘珮事后听说,哭得眼睛都肿了。从此,兄妹俩天各一方,杳无音讯。1949年8月,毛家才自愿报名参军,抗美援朝的号召发出后,他义无反顾入朝参战,成为某炮团的观测员。一次,毛家才发现了“目标”,他所在团消灭了几乎一个营的兵力,被广为传颂。

1955年9月,毛家才单独从朝鲜所在的连队里调回国内锦州军委炮兵训练基地学习,而后分到甘肃张掖任某炮团侦查班长。近两年后,复原到上海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直到67岁从岗位上退下来。

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潘大妈一直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在寻找她这个有着纯洁感情的哥哥毛家才。2013年春节期间,潘大妈向大学刚毕业的外孙又提起此事。几经周折,外孙竟在重庆保育院的网站上,找到了毛大爷的名字。潘珮喜出望外地指着配有毛家才的照片说:“是他,就是他!”这当儿,毛家才在重庆的表妹家访亲,根本不知道正发生的与自己有关联的事儿。紧接着,志愿者接力赛似的,一棒接一棒传递……一天,毛家才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这个陌生的电话就是潘珮打来的。都已成为老人的兄妹俩,在电话两端失声痛哭。

必须见上一面,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潘珮在女儿、外孙的陪同下,从郑州乘坐飞机赶到重庆。接机的毛家才举着写有“潘珮”大字的横幅,用眼睛辨识着一个个走出出口的旅人。究竟哪个才是她呢?毕竟68个年头过去了!

潘珮消瘦,两眼高度近视,身体虚弱。毛家才得知,她丈夫去世十多年了,生活没有规律,曾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毛家才心里五味杂陈,为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帮一把处于困镜中的妹妹而自责。他大胆做出决定,速回上海说服家庭成员,征得老伴同意,委托女儿陪伴老伴,只身一人来到郑州,照顾潘珮的饮食起居,在郑州和上海间来回奔波。

在毛家才的精心护理下,潘珮的身体逐渐得到了恢复,脸上又有了笑容。潘大妈不无感慨地说:“哥哥的到来,重新点燃了我生命的火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