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兄妹别样情
竹石(书法) 马德青
不问的学问
贺建党百年组诗
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
史记·探路者(油画) 吴树栋
扶贫干部
桑楼村传奇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问的学问

♣ 周振国

求知问学,要学会问,问是一门学问;为人处世,要学会不问,不问是一门学问。

事讲因果,不问是明智。关心结果,关注回报,祈愿未来,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人傻到没头没脑地活着,对生活和人生没一点想法或企盼。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做了什么,在做什么,付出几许,努力多少,自己心里最清楚,结果到底怎样,不至于心里没点谱;再说问与不问,时间总能兑现答案,是你的,不问跑不了;不是你的,问也要不来。想天上掉馅饼砸着自己,还得多出门转转不是?与其心浮气躁地巴望结果,或汲汲于一时一事之得,不如把心态放平一点,把目光放远一点,把心思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做事上,踏踏实实地把事做好,或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或持之以恒、日有精进。事实上,很多事情往往多因一果,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事遂人愿,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唐五代冯道在其《天道》诗里这样说:“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人分彼此,尊重产生美。问人性,问人心,问人隐私,人际交往中免不了这些话题。其实,人性不是问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因为没有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空泛地、脸谱化地讲好人坏人、君子小人没有意义,并且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性要因时因事地去看,关键是看人在做什么;人心也不是问出来的,而是交出来的,人心隔肚皮,问人心就像隔皮猜瓜,难知好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识得人心,交往越多,经历事情越多,人心看得越清。当然,交往不是为了看人心,所以不管是情义之交、利益往来,或兼而有之,总还是心中有数、适可而止的好,没必要把人心看得真真的;而隐私是不该问、不便问、不能问的。心理研究认为,爱打听别人事的人,是没有分清自己同他人的关系。隐私人人都有,需要彼此尊重和维护,推己及人,拒绝八卦,会得到尊重和信任;否则可能会好奇害死猫,使朋友或人际关系变得尴尬或疏远。都说距离产生美,实际上是尊重产生美,人和人之间多一些尊重,人性会更美,人心会更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更美。

心地清静,本分活自己。常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而有的人过于热心,事不关己,也爱操点闲心、管点闲事,说到底都是俗人,脱不了一个俗字。便凡事总要有个度,否则这个世界岂不乱了套了?譬如成语典故中那个急功近利的宋人,不尊重作物的生长规律,非得把禾苗一棵一棵拨起来“帮助”它生长,岂能落好?譬如寓言故事中那个爱搅和事的长舌妇,总喜欢把自己的长舌伸进人家的水里,把清水搅成浑水,把浑水搅成更浑的水,岂能不讨人嫌弃?后梁时期高僧布袋和尚《插秧偈》写得妙:“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那面对这纷扰嘈杂的世界,怎样才能“心地清静”呢?无他,做本分人!古贤有赞:“本分天然白雪香。”人贵本分,本分做事,本分为人,一切OK!《围炉夜话》还说:“本分人,即是快活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