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新”在哪
用政策的“真实惠” 打消“不敢生”的顾虑
莫让电池之乱抵消环保效益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刘 颖 黄写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这一重要论述切中了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要害,也指明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

首先,人才评价系统尚待完善。目前人才评价系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人才资助或项目资助偏重前端,日常跟踪、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阶段的成果数据在准确性、系统性、全面性等方面均不充分。这就可能导致科技人才只重视项目申请,忽视后期完成效果。二是部分新的人才项目在选拔时,以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为标准或门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导致部分人才不能得到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三是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有所欠缺,导致我国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上基础薄弱。

其次,评价指标设计有待创新。目前,多数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均首先关注论文和专著的情况,但没有明确的指标去要求科研成果转化,使得一些有应用价值的项目所带来的科研产出只停留于实验室内部,或以发表在学术期刊为终点,难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这就要求我国在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应增加对成果转化的评价比重,进而提升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

再次,评价理论需要新突破。当前,我国在如何评价科技创新上,尚未形成主导性理论或理论范式,未建立起系统化理论框架,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为科学的、标准化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实践带来了困难。

要构建起与我国现行科技创新需求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必须建立起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形成完善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第一,评价科技人才是否具有创新产出,不仅要用体现新知识、新想法的论文数和专利数来评价,更要用新知识、新想法是否转化为新产品、服务或工艺流程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建议设计多维度的综合创新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维度分别采用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评价指标。

第二,创新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或者科研联系所带来的知识流动对于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知识通过在创新团队内部成员间的转移、流动中不断增值,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因此,顺畅的团队协作与良好的团队文化均能促进团队形成强大凝聚力,增加有效产出。

第三,还要关注各创新成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知识创造虽然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转化的基础,但是他们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理论创新的物化是要基于多个基础研究才能产生的,技术产品很多时候是多次知识创新迭代的结果。纵观人类发展史,一些技术具有明显的自我组织、自我催化作用,这意味着某些关键技术的创新将大大推进其他技术的创新进程,并且往往能与其他技术相对更容易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扩大创新规模,加速、强化创新过程。例如,1765年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汽车等许多以蒸汽为动力系统的技术创新,计算机编程语言更促进了成千上万格式软件的发明。所以,我们不但要评价创新所产生的直接成果、间接成果,还要系统评价各个创新成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第四,建立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建议设计多维度的综合创新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维度分别采用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评价指标。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只要把人的作用发挥好,我们就把握住了创新的脉搏,就有了推动我们国家更好更快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作者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士秘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