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4版: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安静 “阿姨, 请站在一米红线上,保持安全距离。”“叔叔,我帮您把二维码截图,下次再检测直接扫就行”。 在惠济区刘寨街道的志愿者岗位上,有这样一个年轻且忙碌的身影,身高一米八,戴着银边眼镜,脸上因为熬夜还冒了几颗青春痘,这名文质彬彬的志愿者叫楚杨杨。 今年刚结束高考的他,迎来了一个难忘的暑假。从考场走出的他,毫不犹豫地换上红马甲,参与到一轮又一轮的战“疫”当中。 对于两种身份的转换,楚杨杨很快就适应了。疫苗接种时到接种点帮忙,在酷暑下维持秩序、答疑解惑,身上的红马甲干了湿、湿了干。 “我年轻,我能熬夜,我可以上夜班。”刘寨街道的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他每天晚上都在。在现场,他反复提醒居民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距,喊到嗓子都沙哑了。因为熬夜,脸上也冒出了几颗青春痘。三轮核酸检测结束,他没有休息,匆匆回家换了衣服,又回到楼院卡口中,开始了新一轮扫码、测温工作。 楚杨杨的妈妈是刘寨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汛情开始后,她就开始早出晚归,楚杨杨看到妈妈的辛苦,又看到网上关于灾情的报道,就下定决心要跟妈妈在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要承担社会责任,我年轻我有力量”,妈妈也没想到他们能从母子变“战友”。虽然都在同一个辖区工作,但是只有核酸检测那几天母子二人能在一起工作,随后又各自奔赴自己的卡点上。 别看楚杨杨干起活儿来不分昼夜,其实,他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今年高考取得了630多分的好成绩,目前已经是武汉一所211大学的准大学生了。楚杨杨说,这个暑假很难忘,也带给他很多感触,社区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都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虽然累了黑了瘦了,但内心却是充实的。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