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谢谢你,亲爱的老师 ——关注第37个1/2021-09/10/05/202109100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公交满载祝福上路
三尺讲台天地宽 种桃种李种春风
晨曦细雨育桃李 金秋硕果慰园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教师节 走进我市首批“教育世家”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三尺讲台,方寸天地,却系着国运,连着未来。炽热丹心,一家几代人薪火相传、秉烛铸魂。是他们,用责任与信念,传承着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谱写出一首首为家为国的动人诗篇。

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市首批“教育世家”代表家庭,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坚守。

选择教师 就意味着选择奉献和坚守

“我的爷爷、爸爸、妈妈、伯伯、姑姑、堂兄、堂嫂……都是教师!”说起自己的这个大家庭,郑州市郑东新区南塘初级中学政治老师尹玏喜悦而骄傲。因为对一家人来说,三代人执教于三尺讲台,是最平凡的选择,也是最光荣的选择。

尹玏的爷爷尹凌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就成为一名教师,执教于南阳市唐河县第一小学,连续多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1968年,为了帮助更多农村娃娃受教育,尹凌云自己主动申请调动到唐河县张店镇王营小学任教。自此,在爷爷43年的教育生涯中,服务农村的时间占了大多数。

在这位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之下,尹玏的父亲尹清璞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于张店镇第一初中,所带班级学业水平获得了全县第一的成绩。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87年,父亲被调动到唐河县教育体育局,开启了服务一线教师的“幕后”行政工作。

在尹玏眼里,从小到大,妈妈王湘平的爱从来都不只属于子女独享,而是分给了所有的学生。从教40年,妈妈从教师、教研员、校长一路走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她都是一门心思扑在了学校。 她是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她是全国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校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小时候, 尹玏曾经“讨厌”埋首工作的爸爸妈妈,可当她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后才真正明白:教师,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就意味着奉献和坚守。

2007年,尹玏毕业于河南大学,如愿成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此后,传承爷爷的志愿,她曾到艰苦的农村支教;受爸爸妈妈的影响,她担任初中政治学科教师、班主任多年,务实尽责,以爱育爱。当学生和家长向她由衷地表达谢意,她却说:身为教师,这只是我应该做的。

“当老师,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谈起自己的职业感受,郑州航空港区航南幼儿园老师赵怡然的答案唯美和坚定。

赵怡然来自一个“教师之家”。她的外祖父是一名乡村教师。中考那年,赵怡然的妈妈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郑州师范学校。19岁时,妈妈就圆了心中的教师梦。

小时候,在赵怡然印象中,妈妈总是很晚很晚才回家。每天早上,赵怡然总是班上第一个到达教室的孩子,因为她的妈妈上班最早;放学后,眼巴巴看着其他孩子被父母早早接走,赵怡然却只能孤单地等啊等,因为她的妈妈在学校有忙不完的工作。

赵怡然抱怨过,可妈妈总说:“当老师,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这是妈妈的座右铭,也是她工作的目标。清晨,妈妈总是站在班级门口迎接第一个进班的学生;傍晚,送走最后一个学生,才回到家里;晚上,查遗补漏,精心备课。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妈妈总是研究再研究,同一节教材,她最多上过六次,而且每一次都设计不同的教案,常教常新。正是这份专注与投入,让妈妈的课不断向完美的高度攀升,“河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郑州市调节教学十佳教师”……一次次获奖见证着妈妈教学能力的不断超越。

多年后,妈妈说:“我愧对女儿,但却无悔自己把一个女人的美好岁月和全部精力奉献给深爱的讲台。”

受妈妈的影响,赵怡然的高考志愿填的全是师范学校、师范专业。2020,她毕业后成为航空港区航南幼儿园的一名教师。这一刻,她和妈妈一样喜悦。

从此后,她变得和妈妈一样了,清晨踏着早上的第一缕阳光,迎接每一位入幼儿园的小朋友;晚上,送走最后一位小朋友,她仍“泡”在园里制作教具、研究教案……这个教师节,赵怡然悄悄地对妈妈说:“真高兴,我终于成了你!”

教育是一家四代人的家族传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的董慧蕴老师家里,四代9人都在为教育事业贡献着。他们接力传承一个教师世家的梦想,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做好教育这件“大事”。

董慧蕴和哥哥董惠军都是河南省特级教师,兄妹俩都是在一线教师岗位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今都在学校领导岗位。作为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校长,董慧蕴说,她的教师梦,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最早的“责任担当”意识,亦是父母给予的。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更是经常担任所在学校的高考教学研究重任。他们真的是‘桃李满天下’,成绩出类拔萃。”董慧蕴眼里的父母,每天为了学生费尽心力,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敬业和坚守。而父母的教育初心则可追溯到她的爷爷。董慧蕴的爷爷董燦章曾创办濮阳县庆祖乡私塾,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很多教育主张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正因为深受父母的影响,董慧蕴在高考时放弃保送,选择了河南师范大学。因为已经有一个梦想在她心里深深扎根:像父母一样,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董慧蕴的大家庭里,公公、婆婆、爱人、弟媳,都是教师。

多代人的教育接力,让师者的情怀愈发深远,也进一步激励着董慧蕴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2020年初,疫情发生,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发出三封“家书”,给学生、给老师、给家长,都是董慧蕴写的。她告诉学生面对疫情要敬畏生命、遵守规则、学会感恩、勇于担当;引领老师积极应对疫情下的教书育人;告诉家长,要在关爱、责任、用心、期望中专业护航。

代代接力,耳濡目染,让董慧蕴的女儿深受感染,也立志加入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们要做每个时代教师的优秀代表

在新郑市,有这样的一个祖孙三代一家6口人都是教师的家庭,分别在新郑市城乡的小学、初中、高中为师,三代教师矢志不渝坚守教育一线岗位70余年,以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爷爷贾福安,现年93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他从教30多年,一直在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工作。1949年,20岁的贾福安第一次登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的第一个词就是“中国”。那时,教室是土坯草房,讲台和课桌是用山上的石头和木板搭的;学生坐的是从家里拿来的简易小板凳,有的是用石头当椅子,有的学生干脆席地而坐;很多学生没有书包,都是拎着书本来上课的。随后,他又担任村里的“扫盲”教师,走家串户去普及知识。在贾福安担任校长的20多年,他刚直不阿,严于律己,总是把党的教育事业置于头顶之上,公而忘私,奠定了教育家风家训。

贾永成老师是贾福安的儿子,承启父辈教育意志,做科研型教师。从1980年开始任教,40余年,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并连续担任学校英语学科教研组长十几年,热心帮助、指导年轻教师遍布全市城乡学校,提高业务素质,使学校英语学科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且保持着新郑市的领先地位。

贾晓杰老师是贾福安的孙子,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从教于在继往开来的崭新时代,同时他是一个拥有11年党龄的党员教师。从站上讲台那时起,他就以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学成绩优异。后来,他调入新郑鸿福学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学校里的新任青年教师多,对于教育规律理解还有欠缺,上课缺少思路,课堂教学没样态。面对这种情况,他根据学校文化建设核心理念,为教师创出一套课堂形态——《鸿雁领学课堂形态》,并在全校推广、应用。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张勤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