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四场演出日期敲定
钟天使鲍珊菊携手出战 全运会场地自行车赛
多向混合团体比赛收枪 两河南组合分获五六名
朝鲜奥委会资格被暂停
省优秀科普作品奖揭晓
加强信息化管理 促进高质量提升
公益专场电影等你来
仰韶遗址公园:百年盛事 一眼千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仰韶遗址公园:百年盛事 一眼千年
“花开中国”景观
1921年,首次发掘
1951年,二次发掘
1981年,三次发掘
呦呦鹿鸣
仰韶陶醉园,再现先民制陶、造酒

八九年前,笔者第一次访问位于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

那时候仰韶文化博物馆刚刚建成不久,除了专业人士和文博考古爱好者前来观瞻外,社会公众不多。

以后数次访问,常来常新——馆藏文物不断丰富,服务设施和水平不断健全、提高。从县城到仰韶村6.5公里道路上,社会车辆明显多起来。

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命名地,2021年,这里将迎来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高光时刻。为此盛事建成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于今年6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这次再访,从县城通往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铺就一条彩虹路。行走其间,山风拂面,眼前好似一轴《千里江山图》在所到之处,徐徐展开。

三处场景雕塑

通向仰韶文化发现路径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组合串联起来,占地2800亩。

博物馆此刻正在为仰韶文化“两个一百年”做陈展提升工作,预计将于9月底正式开放。从它的门前经过,一条长88米、高1.5米以仰韶彩陶元素符号为主题的文化墙,与道路平行,引导着人们步入园区。

仰韶村遗址先后于1921年、1951年、1981年进行过三次发掘,目前,在遗址区内正在进行的是第四次发掘。遗址公园用场景雕塑的方式,部分还原了仰韶文化这三次发掘发现的过程和成果——

第一处为“中国田野考古第一点”,这是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等在仰韶村遗址发掘17个点中的第一个,按照当年坐标位置确定的。安特生站立在发掘坑的旁边,注视着发掘现场,左边是正在画图的袁复礼,右边是一位外国学者。发掘坑里是正在挖土的当地村民,这些场景均来源于当年的珍贵照片资料。

1951年夏天,考古学家夏鼐、安志敏、王仲殊、马得志来到遗址工作,场景再现了他们在仰韶村遗址观看陶片、进行讨论的状态,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证明了仰韶村遗址不只是当年安特生认定的只有一种仰韶文化,而是包含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

仰韶村的第三次发掘是1981年,它排列出了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时代关系,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是这次发掘的代表性器物,也是该遗址历次发掘所得到的唯一一件完整器物。这个纪念点的场景雕塑采用具象抽象相结合的手法,用发掘手铲和月牙纹彩陶罐组合成一个场景。在这里,发掘铲和彩陶罐都放大处理,手铲斜插在土里,月牙纹彩陶罐半掩半露,两种田野考古的主要元素组合,在明快夸张的视觉冲击力外,平添几分喜感与童萌。

第四次发掘:重大发现夯实仰韶遗址地位

2019年3月,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大遗址保护,进一步了解仰韶村遗址分布范围、文化内涵、聚落布局、功能分区等信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旅局等单位,对仰韶村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古勘察工作。

这是100年来的第四次考古发掘,魏兴涛博士担任本次考古勘探项目负责人,魏兴涛多次参与豫晋陕交界新石器遗址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王仁湘在《大仰韶》一书中称其为“仰韶文化研究的前沿学者”。2020年7月,魏兴涛在《人民日报》发表《充分认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表述了仰韶文化的重要价值,他定义——

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

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

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见证;

是考古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的史前文化……

目前,利用数字化信息考古技术,第四次发掘已经完成了仰韶村遗址南部核心区和中北部壕沟考古发掘工作,魏兴涛告诉笔者,因工作仍在进行中,还不能进行全面发掘成果的公布,但是已有“水泥”路面、草拌泥墙、涂朱等重大发现。

渑池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文旅局局长侯建星说,第四次仰韶村遗址发掘,已经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而受全社会所关注的遗址公园,也在今年6月2日,纳入了文旅部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开展全国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其中,“河南仰韶村”位居第二。

侯建星用“渑池速度,仰韶模式”归纳了遗址公园各项工作的进程。2016年,渑池县向国家申请遗址公园建设,2017年12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成功立项,40余户原住民要进行妥善安置外迁,原计划14个月建成的园区,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带来了新的困难。尽管如此,工程还是在防疫战“疫”的严峻形势下有序施工。以20000平方米的考古棚为例,接到图纸后,施工方十天十夜高效保质地建成落地,受到了省文物局领导的高度认可。

对于地方经济而言,建遗址公园可以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为文化兴县、富市、强国添加薪火。侯建星说:“仰韶村遗址的前三次考古发掘,影响了世界,但是由于仰韶文化在其他地方也有不错的成果出现。一般意义上,大家对仰韶村的尊重,还更多地停留在‘纪念地’的层面。”

但是,第四次发掘的成果令渑池人欣喜。既有成果的表现,更充分佐证、夯实了仰韶村遗址的地位——仰韶文化发现地、仰韶文化命名地、中国考古学诞生地。

在“仰韶”考古之外看什么

从渑池县城向北到黄河南岸,锦绣屏障,移步成景,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百里山川乃至整个黄河流域中风光无限的主题公园。

遗址公园的东、南、西三面是经年累月形成的达二三十米的自然洪水深沟,园区内属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区的地貌特征,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鱼脊”表状,设计师依山造势,合理地将公园主路的中轴线安排到这条突出的“鱼脊”上,在其中行走,极目辽远,既可以观看变化丰富的地形地貌景观,又可以领略沟崖上下优美的自然景观。

遗址公园里的数处观景台由直径达数米的彩陶钵造型筑建而成,它通体饰有月亮纹,角度倾斜,一半还在土中掩埋,视觉上像刚刚出土的样子。当然,在远古时代造不出如此庞大体量的彩陶。而现在,由于高性能材料的加入,彩陶已经可以做出许多适宜大众场合需要的造型,这些造型适度夸张,却并不失仰韶彩陶的神韵与精神。

环视景区,长空之下,这里迸发或袒露着特有的明丽色泽,无论是考古体验区的时光廊道,还是许多行人步道的路面,全呈现黄土色,更标准地说是陶色,这种专门做成的夯土路,是仰韶彩陶因素表达的一种方式。这种颜色和沟崖断面上层次分明的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黄土相同,遥想仰韶先民也正是在这里抟土制陶,在陶器之上飞扬理想绘制图腾。据说,园区中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根据文旅部门和当地学者的要求,变更原设计方案的结果,从而使游人在灵动、机巧中悦纳仰韶传承下来的智慧元素。

还有太阳纹、月亮纹、星星纹、花瓣纹……这些原本呈现在彩陶之上的纹饰,饱含着先民对天体、大地、生殖的信仰崇敬,现在,它们被设计师和艺术家运用植物形状完美地铺陈在大地之上。

7000年的星火,信仰的真谛已然流淌在我们血脉之中。

人有男女老幼,爱好习俗学识各有不同。不必苛求大家都对仰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但是到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仅仅是那一道道风景就不由得使人陶醉——徜徉于黄河南岸韶山之畔,接纳天地间一股浩然清气,当满血复活地回到都市丛林中开启新征程时,这岂不是一次幸福欢乐的游历吗!

仰韶天地间,陶然复逸然。

王见宾 文 赵婷 陈旭 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