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3版:中原回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读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读黄河
——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两年实践
日落黄河红霞飞 刘艳娜 摄

本报记者 石大东 陈锋 孙亚文

黄河,于中国于中华民族,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更是一条生存的河、精神和文化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谓国之大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天下黄河》一书序言曾写,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能像黄河那样,不仅孕育了一个地球上最大的民族共同体,更缔造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五千年不断的华夏文明体系。

郑州,于黄河,是中下游分界处,黄河“悬河”起头处,同时也是黄河南岸大堤零公里起始处,素有“悬河头,华北轴”之称。

北依黄河,是郑州最大的区位和地理禀赋,是郑州最大的文化和精神特质,也是郑州最大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区域发展,只有跟国家战略相吻合,才能借势而上;只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才能有所作为。

生活在郑州,既要读懂脚下这片土地,更要读懂郑州北依的黄河,读懂黄河国家战略。

深读郑州,读懂黄河;深读黄河,读懂中国。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深学细照,笃行不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郑州全市上下用心用情深读黄河,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殷切厚望化为澎湃动力,制定实施了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奋力保护黄河,领舞黄河,唱响黄河。

保护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协调配合。

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之题。郑州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让黄河静下来、净起来、美起来。

去风险,黄河临水堤防安全有保障。建成了中牟韦滩河段坍塌应急抢护工程、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防护工程、黄河堤顶道路改建(中牟段)等工程,加固了坍塌临水滩堤防,有效控制了游荡性河势冲刷。

9月17日上午,黄河文化公园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此时花园口站的流量是993立方米/秒,今年小浪底调水调沙时流量最大,达到4500立方米/秒,那几天黄河也非常平稳。这些年,我们真正实现了总书记说的‘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清乱象,沿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下大力度拆违建、“清四乱”,黄河生态环境1800多个问题全部整治到位,仅荥阳市就取缔黄河滩区养殖坑塘17000亩,全面禁止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规定范围内新建高排放项目和各类违规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黄河岸边脏乱差、闹哄哄的局面。

强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实施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圃田泽水循环工程,推进循环节约用水。严格落实国家、省治理“挖湖造景”部署要求,全市37个“占地造湖”问题项目基本整改到位。

“十三五”期间,郑州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截至2020年底,全市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

优生态,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探索建立了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按照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的“三滩分治”理念,东中西分区施策,推动点、线、面相结合,统筹实施滩区、滨水缓冲带、湿地和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等工程,基本建成S312生态廊道惠济段、黄河滩地公园及66公里慢行系统等生态工程,惠济到中牟沿黄“百里生态廊道”靓丽呈现。

2020年,在全国37个地下水超采城市排名中,郑州市地下水位回升幅度接连两个季度排在全国第一。2020年郑州优良天数达标率62.8%,重污染天数下降77.1%,空气质量排名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后20位,今年前5个月进一步优化到后25位。地下水位回升,大气污染指数下降。一“升”一“降”的对比,是郑州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的最生动写照。

美环境,郑州黄河之滨城市特征初步彰显。高标准建设城市“会客厅”,研究谋划在江山路与S312交会处建设“大客厅”,在大河路、文化路等联系主城区的重要节点建设“小客厅”,建成中原花卉科技博览园(一期工程)并开园迎客。

站在去年10月建成投用的南裹头黄河观景台上放眼望去,黄河水流平稳、水面开阔,南岸绿廊蔓延、草木丰茂,游人徜徉漫步,禽鸟儿悠然嬉戏,盛世河图扑面而来。

“黄河滩地公园以自然恢复、生态修复为主加强保护,现在已成为禽鸟的乐园。”公园建设发展局局长赵红勋告诉记者,白骨顶鸡、戴胜等十多种常见禽鸟近两年经常光顾公园。

领舞黄河

细看中国版图,你会发现,黄河呈“几”字形,像一条遒劲有力的飘带,在祖国的北方灵动地舞动着。郑州,是这曲舞蹈的重要领舞者之一。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要文章,把郑州列为10个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之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

两年来,郑州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战略和政策利好叠加的机遇期,坚持把制造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上个月,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高10米的超大型液压支架样机下线,再次以实力刷新世界煤矿支护装备的新高度。

两天前的9月16日,中铁装备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四天前的9月14日,雪山之巅,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顺利始发。

郑煤机、中铁装备,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企业,他们代表着郑州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郑州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6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服装家居等5个传统优势产业。今年前7个月,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高于全国、全省3.6个、8.3个百分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2.1%,增加值同比增长29.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开放是时代的主题。郑州只有把开放的大门再打开一些,开放的步伐迈得再大一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C位。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打造国家开放高地。确立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构建对外开放体系高地、打造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高地“一门户、两高地”发展目标,高标准谋划建设世界一流的空中丝绸之路综试区,做大做强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郑州机场三期北货运区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E贸易综合试验区以及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今年前8个月郑欧班列开行964班,从2013年首班开行至2021年8月31日,总累计开行4850班。

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日益完善。郑州,正以中部地区航空客货运规模连续4年“双第一”,中欧班列综合指标领跑全国、对外贸易连续9年中部第一位的成绩,创造着内陆开放的郑州模式。今年前7个月,全市外贸进出口2957.4亿元,增长53.6%,跨境电商交易额103.7亿美元,增长36.8%。

近年来,郑州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头等大事,加快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要素聚集,让创新成为郑州城市的鲜明特征,成为全社会的最强音。

2020年9月,郑州拿出最好地块,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城,打造郑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2021年9月16日举行的中原科技城成立一周年暨建设推进会上传来最新消息,成立一年来,中原科技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华为、上汽、宇通、海康威视、大华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进展顺利,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智能科技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加快落地,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908名、引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1个、建设特色园中园10个,形成了人才项目加快集聚的良好态势,带动了全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明显提升。

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嵩山实验室成功筹建,中科院声学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电网络通信集团等纷纷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北斗导航、清洁能源加快孵化……今年前7个月,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434家、总量达到928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742家,占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

唱响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郑州是一座浸透了黄河文化底蕴的城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郑州使命在肩、义不容辞。

两年来,郑州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梳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脉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主城区“两带一心”历史文化布局,依托郑汴洛轨道快线、大河文化绿道等交通设施,串联精品文旅线路,建设“三座城 三百里 三千年”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带动黄河文化在新时期的郑州“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19年,郑州成功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20年,郑州创新举办了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活动。

2021年4月,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成功召开,500余位国内外政要、嘉宾、业界代表参会。至此,该盛会已在郑州连续举办了6届。

“豫”见黄河文化月,“郑”是人间四月天。在国家有关部委、黄委会和河南省的领导指导下,在沿黄九省(区)的大力支持下,郑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重量级剧目粉墨登场,顶流级国宝集体亮相,沿黄九省(区)5000余名代表在黄河南岸迎风高歌……九省(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打造了一场恢宏大气、时尚现代的黄河文化盛宴,携手唱响了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文化月上,郑州发出了“山河祖国,去郑州感受华夏古国”的真挚邀请,并在此前后推出了《精忠报国》《唐宫夜宴》等网红文化精品。

郑州还举办了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与济南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安、洛阳等市积极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沿黄合作持续走向天高地阔。

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准备,“明天要重新开馆了,暂停了两个月,估计来参观的人会蜂拥而至”。同日,位于黄河南岸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项目将成为浓缩黄河文明精华、揭示黄河自然变迁、展示人民治黄巨大成就、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郑州大剧院建成投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馆迎展,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等项目谋划实施中,连通郑汴洛的文旅轨道K2线计划年内破土动工,2022年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积极筹备中,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四梁八柱”,正一步步立起来、强起来。

…………

绵绵秋雨,黄河南岸,黄河母亲像静静伫立,这尊原名为《哺育》的雕像,温柔揽抱着新生婴儿,体态丰满灵动,孕育着无穷的力量和希望,眼神慈祥而坚定,守望黄河,望向远方……

比照黄河及世界其他大河流域文明演进历史不难发现,千百年来,正是因为黄河的无私哺育,我们才拥有了世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也因为黄河的雄浑开阔,我们的文化与文明才被赋予了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鲜明的特色。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郑州,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页页深读黄河,一步步读懂黄河,一年年保护黄河、领舞黄河、唱响黄河,奋力为中原更加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久久为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