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花开成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示范先行 黄河涛声“郑”劲
谋篇布局 惠“济”母亲河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示范先行 黄河涛声“郑”劲
谋篇布局 惠“济”母亲河畔
南裹头广场观景点美景如画
S312郑州境改建工程绿意盎然
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项目效果图
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效果图
南裹头广场观河平台
海事观景点黄河奔流
彩色慢行道路穿行林中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湿地大美风光
“Touching黄河”骑行采风活动在惠济区启动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宗福 摄

本报记者 安群英 杨丽萍 通讯员 张超 李雪 孙星灿

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穷尽一生与黄河水旱灾害做斗争,创造了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和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从毛泽东“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座谈会,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黄事业里,黄河儿女合力奋进,从人水相争走向人水和谐、幸福共生,在拼搏奋斗中坚定文化自信,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回声嘹亮的黄河之歌。

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如浩荡春风吹拂在黄河南岸的这片惠济热土上。五十多万惠济儿女牢记嘱托,根据省委、市委相关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拉开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的恢宏巨幕。

治建并重 黄河滩区华丽蝶变

蓝天、白云、飞鸟、绿林、野花、长河……初秋时节走进郑州黄河滩地公园,犹如一脚踏进一幅秋意图,远处林中偶尔有白鹭倏忽飞起,让一方苍翠泛起“涟漪”,耳边不时响起的几声虫鸣,让静谧的树林显得更加的清幽……一幅幅黄河岸边自然美景映入眼帘,生态向好,白鹭纷飞,源于惠济区铁腕治理、久久为功。

九曲黄河奔腾东去,流经郑州惠济区段的总长度大约27公里,在南岸形成了近10万亩的黄河滩区湿地。为了治理黄河岸滩鱼塘、渔家乐和抽沙厂无序生产等问题,保护黄河水质,惠济区层层压实责任,领导小组坚守在一线啃“硬骨头”,大力解决影响黄河滩区生态的关键性问题;党员干部吃住在单位,工作在滩区,上下齐心守住“生态防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郑州市委、市政府谋划落实黄河国家战略1200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区和2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惠济区占据起步区面积的75%。

两年来,惠济区围绕“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制定了起步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实施方案,统筹做好沿黄生态保护、沿线景观、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融合发展规划,用惠济速度、惠济力度、惠济态度为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提供了样本。

坚决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发展规划,实现早谋划、细落实、求实效。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纵深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黄河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惠济区委、区政府在原有黄河生态保护和滩区治理指挥部的基础上,强化领导责任分工,由区委书记任指挥长,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全域治理黄河滩区“四乱”问题,镇(街道)成立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工作突击队、滩区整治攻坚组,整治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等,农委、林业、环保、国土、河务等部门组团作战,与属地镇(街道)条块结合,紧扣工作目标,全力参与各类专项整治行动,运用无人机、卫星地图等新科技,全方位无死角推进让滩区整治更加“耳聪目明”。

围绕黄河生态治理与保护,2016年以来,惠济区累计投入人力7万余人次、资金1.7亿元,征迁拆除各类违章设施206万余平方米,恢复自然生态2500余亩,黄河滩区惠济段656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毕。从记忆中的黄河滩区“四乱”到岸绿景美的“中原绿飘带”,黄河南岸惠济城区两年来实现美丽蝶变。

面积44平方公里的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是郑州全面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起步区建设的重大项目。据郑州黄河滩地公园管委会建设发展局副局长杨利娟介绍,两年来,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建成九纵三横27条66公里彩色慢行系统,25天贯通园内水系,解决黄河滩区湿地不湿问题;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观赏黄河的点位,高标准、精心打造建成南裹头观景点、海事观景点、惠武浮桥观景点3个不同风格的观景点,使游客进一步亲近黄河、感受黄河;此外,公园还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完成了4200亩鱼塘的退鱼还湿生态修复,十八门闸库区复湿项目基本完成,恢复湿地1200多亩。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黄河滩地公园将坚持监管为主,保护和服务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打造智慧化、数字化园区,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努力打造一个天空地河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努力将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样板。”杨利娟说。

步步皆景 生态廊道美不胜收

沿着郑州市中心一路向北,会邂逅这样一条道路,从地图上来看,它似蛟龙般蜿蜒起伏,与将郑州揽入臂弯的黄河平行着相伴西去,全长有37.145公里,其中惠济段长达23公里,虽是一条路,却风景如画,步步皆景。

它颜值爆表,集聚“红紫粉黄橙绿白”七色花林,带领路人领略红紫色的田园童梦、粉黄色的绿野寻踪、橙色的大河风光、绿白的松杉塘韵;它内涵丰富,连通黄河南岸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带你感悟水舞华章的黄河农耕文化、通济遗风的运河水情文化、邻堤望滩的黄河生活文化等,它未来可期,兼顾生态保护和地方特色,景观项目丰富多样,堪称“北静”绿色综合体。

这条路,就是今年5月份通车的沿黄公路生态廊道——S312郑州境改建工程。

据惠济区林业局副局长周峰介绍,S312(惠济段)生态廊道绿化工程西起江山路东至金水区交界处,长23公里,绿化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惠济区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靠前抓”工作原则,书记、区长齐上阵,高频督导,细化分工,压实责任,交叉推进清表、土方回填、地形整理与绿化种植,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在江山路与S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交会处东北角,有一座古朴厚重的、宛如浩荡黄河水滚滚东流的生态景观地标尤为引人注目。据周峰介绍,这个地标建筑名为大河流韵,是江山路至南月堤段的7处节点之一,规划建设生态廊道,铺设慢行系统,建设有休闲驿站、生态停车场、游憩广场等便民服务设施。

“项目建设遵循节约园林思想,考虑节约成本、节约养护,结合乡土树种,采取局部景观节点的设计方案,兼顾生态保护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有2处一级驿站—上水驿、八堡驿,1处二级驿站—南月驿,17处三级驿站,大河流韵、田园集市、农耕古意等11个节点,配套建设25个停车场、1673个停车位。”周峰说,目前惠济区已完成绿化143.9万平方米,占总量的99%,21878株雪松、广玉兰、大叶女贞等乔灌木已落地生根,100.2万平方米的红叶石楠、麦冬等地被植物生机盎然。

周峰透露,目前S312(惠济段)生态廊道绿化工程上水驿、南月驿、八堡驿主体已完成建设,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停车场已完成2个,23个已开工建设;公厕正在建设16座,目前主体浇筑已完成,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最快将于今年年底与市民见面。

据了解,沿黄生态廊道惠济区八堡示范区示范段也已于2020年9月建成。这条沿黄生态廊道最美风景线,是惠济区实施黄河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郑州市沿黄生态带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发展故事的重要节点性工程。它倾注着建设者的智慧,洒满了惠济儿女辛勤的汗水。面对开工受到疫情限制等不利因素,建设者夜以继日,用超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栽植60余个品种乔灌木和1.2万余株树木,创造出反季节绿化种植保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的好成绩,彰显了惠济儿女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

奋笔疾书 文化片区可见可期

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孕育了华夏文明,产生了“最早的中国”,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地区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黄河之滨郑州北部的惠济区,地下、地表更是有着数不尽的黄河文化瑰宝,如何让黄河文脉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惠济区正奋笔疾书。

2020年以来,惠济区围绕“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主地标战略定位,以荥泽古城和大运河文化片区两大项目建设为带动,深度挖掘文化优势,全力打造高水平的沿黄文旅门户和文创集聚区,在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同时,蹚出一条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胜势的新路子。

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北部古荥镇,古时就是军事要塞、交通枢纽,清顺治《荥泽古城》县志记载:“碧栏石瓮若长虹,附居者烟火万家,往来者贸迁万种,诚一邑之雄镇也。”可见荥泽古之鼎盛,繁华。从秦汉至明清,到近现代,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集中了荥阳故城、纪信庙、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城隍庙等30多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多处省市级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依托历史、自然、人文资源,将打造包括遗址展示区、古城复兴区、文旅体验区等多种业态在内的生态文旅示范区。届时,该区域的古荥大街及周边多条街区,也将被打造以城池文化、根祖文化、河洛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多朝代融合特色街区。“十步一朝、五步一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在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代历史底蕴的同时,也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或将成为郑州“北静”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据介绍,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依托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和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等自然人文资源,以黄河文化、黄土文化、黄帝文化为文化主线,呈现5300年不断代最早古城(都)址群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集文化体验、人文度假、温泉康养、艺术生活于一体的“中华文明史诗级地标”“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人类未来文化遗产”。

目前,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一期样板区、黄河国家博物馆等建设已经启动,同时,惠济区计划今年启动通济渠(郑州段)遗址生态公园、荥阳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一期、西山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未来的黄河沿线,将建设成为集文化、生态、观光于一体的“黄河百里生态长廊”。

蜚声中外 大美惠济好评如潮

黄河之滨的美丽巨变吸引社会各界走进惠济区,感受中原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就和时代新貌,不断蝶变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让深耕黄河文化的惠济火出了圈,引来九州齐声称赞。

2020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在黄河之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举办,威武庄严的炎黄二帝巨幅塑像,雄浑壮美的黄河等画面透过央视春晚传遍全球,黄河南岸的一座静美之城跃然荧幕,让全国乃至世界观众认识了郑州惠济。

2020年秋季,新华社记者历时一个月、千里骑行查看黄河流域生态之变,点赞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水清岸绿景美,变成了群众感受黄河的首选之地,慨叹黄河渐成中原绿飘带。2020年9月,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推出的《出彩路上》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在滩地公园海事观景点开启第二站直播,讲述中原大地黄河战略争相出彩的奋斗历程。2020年11月,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60多家主流媒体沿黄看河南,“豫记回家 十年见郑”百名豫籍媒体人探访黄河滩地公园,盛赞老家郑州美丽变化。“讲好黄河故事 著名作家看河南”活动,国内文坛大家采访黄河滩地公园,感慨郑州黄河流域风光之美生态之变。其间,还有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外籍留学生、外教也到访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汉代冶铁遗址等地,如画黄河美景尽收眼底,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也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2021年3月16日,“出彩郑州,美好郑在发生”大V行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作为“2021政务V影响力(郑州)峰会”系列活动的亮点环节,一支由全国政务新媒体代表、网络大V、媒体记者等组成的队伍齐聚惠济,带着他们数百万粉丝、千万点击量,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黄河之旅,他们先后到惠济区的黄河博物馆、花园口记事广场、七堡村S312省道绿化示范段、天河社区非遗展厅、炎黄二帝广场等地,感悟浩浩荡荡的黄河文明与华夏历史交际融合,探寻、触摸、记录他们眼中大美郑州的黄河印迹,感受惠济新发展。

“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一直都在围绕着黄河展开。郑州是黄河整个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无论是从自然的尺度来看,还是从文明的尺度来看,她都是黄河的重点,中华文明的重点。”网络大V@河森堡说。在惠济区七堡村S312省道绿化示范段,大V们纷纷拿起铁锨种下树木,网络大V@家有西贝期待着自己种下的小树,和整片森林一起茁壮成长为生态廊道一道美丽的风景。

九州合声铿锵起,黄河之都正澎湃。

2021年4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委宣传部、惠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活动盛大启幕。来自沿黄九省(区)5000余名合唱爱好者,相聚黄河之畔大美惠济,以合唱之名唱响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壮丽之歌。

作为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有效形式之一。惠济区通过组织黄河全流域文化团体的沟通交流活动,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剧场到赛场,从赛场到广场,九州相“惠”天地之中,合声高唱黄河之美、中国之美,让郑州之北——“北静”惠济大放异彩。

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的盛大举办,是惠济区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开创沿黄九省(区)区域联动、合作交流、品牌共塑的黄河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一次成功尝试,展示了黄河战略实践中的惠济自信,惠济担当。

久久为功 擦亮惠济文化名片

省委、市委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工作,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要求把交通枢纽、历史文化等传统优势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为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做出贡献。在刚刚结束的惠济区第四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魏东在报告中描绘了惠济区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聚焦黄河战略,打造晋位升级新引擎,一幅更加恢宏壮美的黄河惠济新篇章正在徐徐打开。

文化地标象征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意。紧扣“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的惠济区,将突出“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在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进程中走前头、作示范、创经验,全力打造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世界级文化地标和文化品牌,擦亮惠济文化名片。

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惠济新乐章也将更加嘹亮。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正在加紧施工。备受关注的大运河文化片区板块,将围绕“沿黄国际文旅门户区、国际先锋文创集聚区、郑州静美生活示范区”三大定位,集中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游客集散中心和面向世界的黄河会客厅。荥泽古城板块,按照“东聚、西引、北养(安)”的发展思路,以“一核、一城、一镇、一带、多支点”功能布局为核心,打造集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华夏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产品会展中心、黄河华夏音乐展演中心、黄河文化研学教育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化中央文化休闲区。

惠济区积极融入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带。依托“黄河之门”“运河之枢”“郑州之静”独有特色,重点打造西山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文化资源向特色文旅品牌转化。突出黄河文化气韵,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继续办好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延续“黄河之美·九州同唱”主题,丰富赛事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打造独具郑州魅力的黄河文化品牌。以举办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契机,加快打造“一心、一轴、三区、四团”的空间布局,创造最美环境,提供最优服务,以花为媒,着力提升惠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时刻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惠济区加快黄河滩地公园、沿黄生态廊道、中原花卉科技博览园等项目建设,串珠成线,加快形成“水、滩、林、文化、产业”有机整合的城市沿河风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回望那些蜿蜒的时间,多少变迁她始终在身边,我们命运相连;她的改变如此的耀眼,苦痛和悲伤早已沧海桑田,心愿终于实现……”正如歌中所唱,过去的731个日夜里,惠济区党群一心劈波斩浪,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的新征程扬帆起航,让幸福黄河的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

在这场关乎千秋大计、打造幸福河的生动实践中,惠济儿女将久久为功,步履铿锵跫音嘹亮,在黄河之滨继续书写一篇篇沾着泥土和露珠芬芳的新时代黄河故事,用一项项建设成就,描绘中华五千年“治黄史上”最新最美的图画,让黄河气韵溢满惠济区的历史时空,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中原更加绚丽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惠济区提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