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秋 凉
《陶渊明的幽灵:悠悠柴桑云》
诗路放歌
旋粉皮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旋粉皮

♣ 王 灿

位于南阳盆地“东大岗”脚下的故乡,是地地道道的红薯窝,岭岭岗岗,沟沟壑壑,都种满了红薯。“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那年月,红薯是农家人一日三餐的主食。农家人会把收获的红薯精打细算分配好,一部分窖藏,窖藏的分为留种和平时吃的;剩余的则擦成片或者打成粉。红薯粉面可下成粉条或者旋成粉皮。

冬月至,旋粉皮。旋粉皮的准备工作是就地取材。刷掉高粱杆的叶子,留下裤儿,用沤麻皮捻成经绳编织几领秫秸席。在靠近院墙角落处盘一个简易土灶台,准备一口大铁锅,摆上两个大水缸,一对旋子(白铁或者红铜砸制的平底锅)。这样,就拉开了旋粉皮的架势。

将红薯粉面加适量水调成稀糊,待树枝、木块等劈柴大火旺烧至沸腾,五爷站在灶台前,把调好的粉浆糊舀入旋子,之后把旋盘置于滚锅头上面,猛旋几圈把粉糊旋到周边,然后慢慢旋转,让粉糊由旋盘边缘向中心徐徐漫延,直至完全弥合凝固成型。待粉糊中心没有白点时,粉皮已经半熟了。把旋盘稍稍倾斜,让大锅里的滚水流进旋子里。接着不停地正反旋圈。待旋子里的粉糊逐渐变成鹅黄时,一张薄如宣纸的粉皮就“诞生”了。在旋皮的间隙,亦需搅动旁侧的粉糊,保持稀稠均匀。旋粉皮是个力气活,正当壮年的五爷使出了浑身劲,不一会儿热汗就溻湿了衣裳。

粉皮七分在旋,八分靠揭。待旋子在清水缸里稍加冷却,父亲将手伸进旋盘内,用竹签溜边撬起,再小心渐次揭起软绵绵的湿皮,轻轻向前一抡,撂往另一口水缸里进行过滤。然后,他再从五爷手里接过一个热旋子……又揭下了一张粉皮……如此循环往复。

稍等一刻,旁边搭帮手的母亲把手伸进清水缸内捞出滤好的粉皮,沥水后轻轻托起搭在秫秸席上。不一会儿,秫秸席上就贴满了一张张圆圆的粉皮。等到粉皮晒到七八成干就得揭下来,摞成摞放在锣圈(一种农具)里,上面放置石头等重物,将其压平整。第二天撒开再晾晒一会,然后摞起来再压……如此反复两三次,出来的粉皮才能既平展又干燥。

热粉皮伴鲜蒜,给啥肉都不换。把刚出锅的热粉皮,放到洋瓷盆里,拿来芥末盐,酱油醋一拌,浇上蒜泥,淋点芝麻油,迎面扑鼻的蒜粉香儿味引得人们馋水直流爱不释口……

旋粉皮是个技术活,看似简单,但火候不好拿捏。那年月,旋粉皮的好“把式”当属五爷,对他,乡邻们往往不直呼其名,而叫他 “粉匠”。每当乡邻们夸赞他手艺时,他会憨憨地笑着说,也没啥诀窍,就是“填补窟窿摊圆整,旋子快慢看水温,溜边撬起保囫囵,选择天气看阴晴……”

那年月,庄户人家庭院里的墙角处几乎都建有粉坊,土坯墙的通风向阳处靠着的一领领秫秆席上搭满了晾晒的粉皮,精明的农家人把旋粉皮当成了发家致富的副业。

那柔韧爽口、味道鲜美的红薯粉皮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够长期储存,不易变质,而且食用方便。食用前先将干粉皮放入温水浸泡,待粉皮变柔软时,揭去粉皮背面粘着的秫秸皮等些许杂物,撕成碎片,可与牛、羊、猪、鸡等动物食材搭配,做成凉拌或者热炒荤菜。亦可以与黄瓜、番茄、木耳等菜蔬搭配,用辣子、麻酱、小磨香油、糖醋等为佐料,拌成素淡凉菜。还可作为胡辣汤、烩菜、揽锅菜等佳肴的辅料。

暑去寒来,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粉匠”五爷已作古,父亲母亲也迈入了古稀之年。如今,故乡基本上不种红薯了,也寻觅不到当年粉坊里手工旋粉皮的影子了,可我还是无比怀念那年月粉坊里的土灶台、铁锅、旋子……更怀念热粉皮伴鲜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