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70岁“筒子楼”变形记
相濡以沫夫妻情
荥阳多项善举 关爱未成年人
冰雪未至 演练先行
青春力量打造平安金水
“惠”聚多元力量 共建共治共享
志愿者客串“搬运工” 养老院物资“送上门”
爱心帮扶送棉被 寒冬暖身又暖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十年如一日,他照顾着病床上的妻子
相濡以沫夫妻情
朱长贵忙里偷闲给妻子喂水喝

本报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杨芳芳 曹世航 文/图

“我喂完她药,就赶紧到地里栽油菜苗,一看快俩小时,就赶紧往回赶……”11月9日上午,在绿博家苑A区一号院,中牟县刘集镇朱塘池村63岁村民朱长贵的家里,他向记者不住地解释着。

朱长贵口中的她,是和他生活37年的妻子——60岁的李巧妞。

“有女儿那一年,到现在29年了,她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睡觉躺不平,坐不直,一坐那就歪一边了,还日夜不停地抖。你看,现在恁冷的天,咱都穿毛衣了,她穿个秋衣秋裤还直冒汗。医生说俩小时吃一次药,不吃,会抖得更厉害。”朱长贵告诉记者,1984年结婚后不久,妻子就出现轻微的症状。然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寻医问药之路。这么多年,为妻子看病吃药已花去近三十万元。

“早些年,老爹老娘健在时,可以帮我照看她,我可以在地里忙活。爹娘不在后,老伴就把我拴得死死的,出去打不成工。每次只能利用他吃药后的俩小时,去地里干点活。”朱长贵说。

在客厅正攀谈着,卧室里传来喊叫声。朱长贵赶忙起身,去屋里问着:“是不是渴了?”“渴了!”李巧妞不停抖动着身体,使出浑身力气答道。朱长贵端起茶缸,拿着毛巾,喂着她。喂完水,安顿好,再次返回客厅,朱长贵叹口气说:“她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如果不上心照顾,早十年就没她了。”

“去了好多地方,看了很多医生,说是帕金森综合征,有医生就劝我,尽早‘采取措施’!”说起以往,朱长贵涨红着脸说,“采取啥措施,无非就是分手,就是离婚嘛!我那时候也年轻,想着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谁还没个病啊。我那时有信心给她治好。况且我跟她离了,她还咋找啊?人这一辈子不能坏良心啊,这是我上辈子欠她的!”朱长贵苦笑着说。

提及儿子、女儿,朱长贵告诉记者,儿子跟他在一起住,帮着照顾老伴,因为长时间顾不了小家,儿媳妇带着小孙女“走了”,撇下两个小孙子。29岁的女儿会隔三岔五过去帮忙给母亲洗洗澡,做些拆洗缝补的家务活。

“有时候真不能想太多,努力朝前走。甭看我腿疼,整天也是提着劲儿,我不敢倒下,一倒下,家就零散了!”对于未来的日子,朱长贵眼含热泪,坚定而又坚强地说,“我尽全力把老伴照看好,不论啥时候,孩子回来有个娘!孙辈有个奶奶有个姥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