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远望无遮眼 近视皆群山(书法) 王凤弢
故乡的夕阳
《塬上》:生命的原乡
庭有佳树
金牛奋蹄(国画) 贾发军
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
黄河岸边行吟(组章)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塬上》:生命的原乡

♣ 周晓丹

《塬上》,是著名散文家王剑冰的倾情力作。

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情饱含悲悯。他用诗意的语言、美文的表达,探寻古老的黄河文化,书写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部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作品。一部感情维系,一种血脉因缘,一种长久追寻。”

读王剑冰的文字,像是在听他说话。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又如他的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读第一辑《塬上》,我竟读出了《瓦尔登湖》般的静谧。

这本《塬上》与《瓦尔登湖》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具象的事物描写,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朵花,每一缕雾,每一抔土,都在作家的笔下重新有了生命。

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读之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跟着他的文字,走进塬上的春夏秋冬,走进一处归隐的桃花源。一起体会那里的风土人情,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

王剑冰的文字,是贴着地面说话的,读他的文字,你会聆听到大地的脉搏。那种感觉,细腻而温暖,厚重又踏实。

那是一股似远非远的乡愁,是一个人行走世间的底气,是生命的基础,也是根植于内心的慈悲。

塬上,让他对于生活,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他在塬上不断地记录,而后整理出来,写下了三万字的《塬上》,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并于2020年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这份奖赏,既是认可,也是鞭挞与鼓励。而后他又写出了三万字的《塬上·春天》,发表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

王剑冰说:“我主动到塬上深入生活,怀着异样的新鲜感,经历着孤独与单调,感受了四季时光。我每天都在发现,交流,记录。我在这里结识了不少乡亲,认识了那么多野草野菜,那么多的鸟;见识了平原少见的大风大雨,以及漫天漫地的大雪。我完全知晓了地坑院的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乡俗乡约,也懂得了塬上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和梭罗一样,他的创作,是沉浸式的,切身体验的创作,绝非一个人的浮夸臆想。他的文字是真实的,情感是真诚的。

在塬上体验生活的三年时光,他的创作灵感一点一点涌现出来。那是儿时回忆的召唤,是童年生活的缩影,也是少年时期懵懂的眷恋。

然后,有了本书的第二辑《旷野》和第三辑《地气》。说是旷野,其实是他不能忘怀的情感维系。说是地气,其实是他对故乡的怀想,是萦绕在耳畔的乡音,绵延不绝。

那旷野,那陡河,那辽阔,是属于渤海湾的,是记忆深处,大海的每一条河流脉络。

那大雪,那暗夜,那地气,是他的少年雪白,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草木时光。

他用小说的写法,将那些旧时光里的趣事,一一还原。他用一枝素笔,勾起一帘月色,将所有隐秘的往事,一一打捞。

而后,把它们盛放在散文的篮子里。如一片片闪着蓝光的瓦,沉淀于岁月深处。

读着他的文字,我似乎听到了秦砖汉瓦,踩着悠悠的小碎步,带着远古的呼唤,向我走来。

王剑冰曾在1999年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绝版的周庄》,并于2008年出版了《绝版的周庄》,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之一。周庄将这篇文章刻于石上,授予他荣誉镇民。

自此,他便将周庄作为生命中的又一故乡,是他无论走多远,灵魂依旧维系的地方。于是,他写出了第四辑《缘流》,用文字记录这份念想。

与他同为中原人,与黄河为伴。因而,也对最后一辑《相系》有了莫名的亲切感。

王剑冰也化身为历史学家,我跟着他的《祖巷》,见证中原人的大规模迁徙。走进珠玑古巷,仿佛走进了自己的故乡。

等到夕阳开始打点行装,云霞随风漫卷,便再来一起探寻《大河之上》,这里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还有《通往故乡的桥》,是河洛文化的承接与延续。

那是民族的血脉盈动,是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亲切的呼喊、朴素的追求。

《塬上》,可谓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集录,诠释着一位文人对于文字深深地敬畏,探索着生命的原乡,追寻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