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传统文化校园绽异彩
音符“乐动” 星光闪耀
校讯速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入眼 入耳 更入心
传统文化校园绽异彩
瑞锦小学戏曲操展示
培育小学学生正在进行剪纸创作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学生从挪威跳绳世界杯凯旋而归

本报记者 周 娟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拓展课程,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传帮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认定结果的公示,郑州有12所学校入选。这些学校获得国字号荣誉,正是我市现阶段积极推动“双减”落地、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的缩影。

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异彩,近年来,我市各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助力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目标,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领青少年们主动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项项举措,一次次活动,以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辐射带动为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梨韵悠悠伴书香

如何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五育并举和“双减”行动统一起来,为孩子全面发展打好人生底色?我市不少学校早就拿出了行动。

低年级孩子在经典故事中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知识,学习戏曲的基础唱腔;高年级学生从戏曲史、艺术美学特征、戏曲的艺术价值、经典剧目赏析、戏曲小品创排等课程中,感受戏曲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金水区艺术小学,戏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对传统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中,打下自主研究的基础。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戏曲艺术进课堂的号召,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学习兴趣,2007年开始,金水区艺术小学就在现有音乐课程基础上融入戏曲课程。该校把戏曲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立教研一体的工作理念,课程注重主体性,强调实践性,体现创新性。此外,学校打造戏曲专属排练厅,聘请戏曲名家到校指导,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心灵美,塑造学生文明、高雅的气质和坚定、向上、乐观的个性品质,优秀传统文化从孩子“眼里”“耳里”走进“心里”。

从一板一眼的基本功,到手眼身法步,孩子们学得惟妙惟肖。为了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戏曲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间、成长于校园,2016年开始,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将戏曲定为学校特色项目,申报“戏曲示范学校”,成立戏曲项目,开设戏曲文化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精粹”,这几年,学校一直致力于戏曲课程的探索、实践,不断为学生打造展示的舞台,学生也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与魅力。除了配备专业戏曲教师外,学校还聘请戏曲表演艺术家作为“戏曲艺术顾问”,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到校指导学生,邀请豫剧大师与学生同台演出……潜移默化中,学校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学校也获评全国戏曲传承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郑州市“戏曲进校园”十佳示范校称号,学生获得梨园春“校园练戏生”优秀奖。

致力农村建设的“栓保”,一身正气的“小芝麻官”,保家卫国的“花木兰”……在经开区瑞锦小学,多彩的戏曲文化已然走进孩子的生活。

自2015年建校,该校便确立基于传统文化特色发展的“路线图”,结合河南地域特色和文化名片,逐步形成以“戏曲”为核心的特色品牌。学校构建了“戏曲+”课程体系,实现学科内的整合和跨学科的整合,开展了欣赏一部折子戏,了解一位戏曲人物,会讲一个戏曲故事,制作一份戏曲手抄报,会唱一段戏曲名段,会做一套戏曲操,参加一次戏曲知识讲座,参与一次汇报演出“八个一”戏曲专题活动,实现戏曲文化全员、全学科、全方位覆盖。该校先后获评“郑州市戏曲进校园十佳示范校”“郑州市戏曲特色学校”“非遗进校园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原创戏曲课本剧《海娃送信》在郑州市中小学戏曲课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原创戏曲课本剧《拔苗助长》更是一举夺得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

“戏曲作为一项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无论是从语言表达、审美意识,还是思想价值都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学校希望让每一生命在戏曲中遇见美好。”瑞锦小学校长陈绍花表示,戏曲美育是一项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学校将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戏曲文化的滋养下,传承中国精神,创新优秀文化。

赋能成长塑精神

剪刻纸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为更好地传承剪刻纸这一民俗文化,我市不少学校大力开发剪刻纸校本教材、课程及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心灵,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走进二七区培育小学的刻纸展室、剪纸工作室,满目火红,除了师生创作的精美作品外,剪纸各派系的划分、剪纸的类型等知识展板也穿插其中。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该校以“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保证校园里人人有剪刀、人人会剪纸、人人有作品。

据悉,该校地处村镇,在这里,剪纸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民众基础。鉴于此,2009年开始,学校成立小刻刀工作室,以社团活动为基点,以校园艺术节、校内校外的各类比赛为抓手,整合原有的美术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剪纸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剪纸,进而喜欢上剪纸。本着人人都是剪纸校本课程开发者这一理念,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有的老师承担专职剪纸教学工作,有的老师与剪纸班学生一起搞创作,在教学中把剪纸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这所校园,剪纸这门校本课程,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艺术,并继承与发扬下去。

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新时代的中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建立民族自信心。自2009年起,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开始探索剪刻纸相关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借助全校普及性学习、社团深入化学习和科技创新性学习,不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广泛推进国际传播,对留学生长期开展传统剪纸、书法课程,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剪刻纸课程开发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学校还逐步开展书法、国画课程的校内普及,把更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带进校园,惠及师生。

如今,在校的每一名高中生,包括外国留学生,通过剪刻纸课程学习,都能够充分了解、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同时,学校面向全体教职工开设 “教师剪艺社团”,带各学科老师感悟传统艺术之美,发现课堂教学之美。自剪刻纸课程开设以来,该校学子创作了数千幅优秀剪刻纸作品,多名同学在各级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得佳绩。此外,大量学生作品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礼品,代表中国文化随孔子学堂走出国门。

涵养文化强体魄

在此次入选的学校中,有几所学校紧紧围绕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发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德育功能,将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推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打造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报效社会的热情。

以武健身,以武扬德,以武励志,以武促学,在郑东新区圃田乡中心小学,武术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并每天安排全校规模的武术健身活动。同时,校内武术比赛每学期进行一次,既有班级之间的武术操、基本功等团体展示,还有队员之间的拳术、械术的个体比拼。学校还成立特色运动队,每年吸收新成员,形成了武术传统项目的梯队建设制度。而武术教材的修订,进一步填补了学校武术课程校本化的空白。

该校坐落于列子故里——圃田。当地人文历史浓厚,列子文化深入人心,学校前身就是列子学堂。为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文化延续下去,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学校将育人目标和列子文化相结合,明确以武术作为办学特色,不断挖掘并开拓创新校本课程,形成列子国学、列子剪纸、列子武术、列子葫芦烙画等特色课程。学校先后被授予“2018年全国学校武术优秀教改单位”“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河南省中小学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特色校”称号。武术传统锻造特色学校,通过武德教育、弘扬尚武精神,让学生在习武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得到滋养。

大课间,学生人手一根跳绳,花样迭出。人有人品,校有校品,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经过多方调研,并与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多次座谈后,最终确立了花式跳绳为学校的特色品牌。2015年开始,学校在全校推广花式跳绳教学,全校3000多名师生一起学习花式跳绳。至此,大课间跳绳取代传统体操,成为学生新的锻炼方式。跳绳作为休闲活动,也成为该校最流行的游戏。

学生跳绳的兴趣越来越足,每年学校运动会上,仅跳绳比赛一项的参与人数就超过学生总人数的50%。随着校园跳绳的普及,学校还将目光对准校外,组织成立“绳舞”社团,让跳绳走出学校,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从2015年初次开展花样跳绳,到2016年赛季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资格的取得,2016年春季在广东总决赛上的惊艳表演,再到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世界跳绳锦标赛夺得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比赛的银牌,2018年第二次参加世界跳绳锦标赛几乎包揽所有女团的冠军,并取得中国首个女子世界团体冠军,打破女子团体交互绳速度的世界纪录,学生夺得中国首个女子世界跳绳大师称号,打破30秒女子单摇世界纪录,代表中国队参加挪威跳绳世界杯获得20多个小项的金银铜牌……7年时间,该校取得一项项骄人成绩,更让学生拥有了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