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寂静之声(国画) 刘洪海
儿时的家乡戏
观星台上的炮痕
让玫瑰竞相绽放
《太阳转身》:呵护社会的温暖和人的尊严
牧马人(摄影) 孙建辉
小雪腌菜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儿时的家乡戏

♣ 张中民

小时候爱看戏,而且爱看家乡戏,剧种多以豫剧(家乡人又称河南梆子)为主,还有曲剧(家乡人称曲子戏)和越调。那时候更爱看古装戏,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看一看那些身边的现代人,就像变脸一样,在后台经过那么一化妆,立马变成了舞台上的青衣、花旦、老爷、夫人,相公、小姐、丫鬟、仆人,红脸、花脸、小丑……尤其是当那五彩夺目的戏剧服装往演员身上一穿,水袖一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真个是顾盼生辉,美目含情,不知倾倒了多少人。还有那皇袍加身的真龙天子,峨冠博带、盔甲裹身的文臣武将,短衫布衣的平民百姓以及奇装异服的江湖中人等,他们各有各的扮相,各有各的唱腔,一时间让人恍惚中走进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真是让人感到既离奇又古怪,既浪漫而又美妙。

可惜我们家所在的村子小、实力薄、底子差,因而唱不起大戏,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去蹭外村的戏。好在那时人们都没有什么文化娱乐项目,好在方圆左近的村子经常会在春秋两季的农闲时节唱大戏。一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气候温和,适宜人们户外活动,二是农闲时节无事可干,于是就有好事者开始张罗此事,图的是彰显实力,图个热闹,高档一点的,请个县剧团,低档一点的,请不起要价高的县乡剧团,干脆请来乡村剧团前来凑热闹。于是你方唱罢我方唱,这村唱了那村唱,这就有了攀比的成分。我差不多就是在那个时候看了许多传统的古装戏,什么《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打金枝》《下陈州》《花木兰》《抬花轿》《南阳关》《桃花庵》《安娃送米》《钓金龟》《刘塘下南京》《包公辞朝》《卷席筒》《诸葛亮吊孝》等,看得多了,不但熟知故事情节,而且还会学着他们唱上那么一两段。有时走在回村的路上,我也会在没人的地方,一个人扯开喉咙,装模作样地吼上两嗓子,顿时感到心胸开朗,浑身舒泰。

后来随着年事渐长,时代变了,社会也变了,娱乐项目也在随之增多,于是人们不再局限于在露天舞台前看那些演技不高的家乡戏,转而开始气定神闲地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遥控器,欣赏戏剧舞台上的精彩节目,什么京剧、越剧、黄梅戏、晋剧、吕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天南海北全国各地的众多剧种都能看到,而且演员、服装、道具、舞台设计、音响配器等都是超一流的,远非过去的家乡戏所能比。

当然,物质条件的丰富,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享受,自然受到观众的追捧,而且这时我们所能看到的剧目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古代戏和现代戏交相辉映,从古代戏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悲欢离合,到朝野之争将相演绎,再到《朝阳沟》《焦裕禄》《红灯记》《沙家浜》《江姐》《人欢马叫》等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都表达出了表演者对真实人物的塑造,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赞美与美好展望,真个是生、旦、净、末、丑,声情并茂,唱腔优美,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我们寻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继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之后,电脑、手机的普及,各种先进科技的视听技术和软件不时闯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极大满足我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我还是怀念儿时的家乡戏。村边或者田野里,随处找片开阔的地方,木杆一栽,高音喇叭一架,周围用苇席或者高粱箔一围,幕布一罩,简易的露天舞台一搭,演员登台一唱,那气氛、那感觉立马就来了。至于围绕唱戏所设在边上的包子油馍胡辣汤、花米弹、冰糖葫芦串、甘蔗以及糖果点心等各种零食小吃,一个摊点一个摊点地摆开,像是在搞展览一样,则又形成了戏场上的另外一景,吸引着众多大人孩子的目光。看着那些一个个流着口水,恋恋不舍地站在摊点前痴迷不走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此外,还有那些姑娘小伙儿,这时也会在媒人穿针引线的介绍下,找个背人的地方,不是相亲,就是趁机躲在一边卿卿我我谈情说爱,要么像牛郎织女那样,隔着人群遥遥相望,眉目传情,暗送秋波,随着戏台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舞台上的剧中人物一样,吸引着另外一些人的目光。这情景、这气氛又是多么的真实和活色生香,多么的让人回味悠长……

远了,耐人回味的家乡戏。每当看到电视、电脑和手机上播放的戏曲时,我的耳边仿佛又听见童年的鼓声和琴弦,在那里“咚咚咚”“ 锵锵锵”“ 嘶嘶啦啦”地响着,萦绕在心头,呼唤我们回到儿时的故乡,去谛听那迷人的过往岁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