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桂娟 袁月明 编者按 2月21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桂娟、袁月明采写的重磅报道《在“中国”发现中国》,文章提到:2020年春夏之交,位于河南郑州的双槐树遗址,这座由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揭开神秘面纱。其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本报今日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下转六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