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依法带娃 共护成长
学雷锋 在行动
乐享耕读 悦享人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依法带娃 共护成长
永平路小学“家长沙龙”活动

本报记者 李 杨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生效,也标志着家庭教育这件“家事”,已经上升为“国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对家校双方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又该如何依法、科学带娃?记者专门采访我市一些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建议吧。

重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从立法的角度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方式方法,意味着父母要‘依法带娃’。这在打破‘孩子只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传统理念的同时,也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与学校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校长孙冬梅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和管理的轨道,必将引领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风尚。

如何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孙冬梅看来,学校和家长应该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作为学校,要把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担当起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的角色,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助推“双减”政策见行见效。而作为家长,更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睦。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家长宣传我们的家教理念。”孙冬梅向记者介绍,学校专门开设了“行知美”家长课程,一天半小时亲子共学,一周一次个性化指导,一月一次分级培训,一年至少六次专家引领。精准的个性化指导、多维的分级培训、高效的专家引领……一年来,先后有2800余名家长参与课程学习,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享受难忘的亲子共学时光。为了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学校还要求家长参与午餐、延时等学校管理,并与社区合作,共建家长服务站,开办网络研修班。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行知乐探园,让共育在悄无声息中生发。

为家庭赋能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对家长来说,是提醒更是激励。

“作为家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作为父母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有什么义务?”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校长李黎表示,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向广大父母提出了5个要求、6条指引,并贴心地提出了9种家庭教育方法。例如《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出,家长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些具体的要求让家庭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激励家长与时俱进,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引导教育子女。

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家庭成长为“学习型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永平路小学始终秉承“小手拉大手,成长路上一起走”的家校共育工作理念,努力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汇总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邀请同质家庭到学校,召开圆桌会议;成立家校共育工作坊,间周开展“家长学堂”活动,通过主题讲座互动交流,帮助家长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家庭教育新思路;每月进行家访活动,深入特殊家庭,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学校不断提高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为家庭赋能,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集教育合力

“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没有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二七区幸福路小学校长景松峰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再一次印证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带娃,更要充分了解学校、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形成依法带娃的合力。

为了促进家长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责任心,幸福路小学经常邀请家长到校共商孩子教育之策,邀请家长观摩社团活动,学会以“师者”的角度观察学生,提升教育能力。为了让更多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该校专门成立了以家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砺成学生发展中心”,由热心儿童教育事业、各行各业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家长、社会其他学校教师家长等组成,并开设了第一个家校社团——“绳彩飞扬”社团。在这个社团中,家长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学校的整个教育事务,这样既丰富了学校教育,又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对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有着重要意义。

“常言道,‘子女好与坏,在乎沟通与关怀’。”景松峰认为,要想科学育儿,首先要学会如何与子女沟通。他建议家长每天挤出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孩子谈心,可以围绕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身边的事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学习能力以及身边的同学。“今天的社团活动开心吗?”“你觉得今天有什么收获?”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