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共赴春光 聚焦2022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创新高地“蓝图”尽快变“实景”
心怀“国之大者” 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
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文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人大代表徐德全:
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文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这一消息令全国人大代表、临颍县北徐庄村党委书记徐德全振奋不已。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一名在岗45年的党支部书记,徐德全勇于创新,一心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40多年来,他带领北徐庄村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履职一年间,徐德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多次走访农户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了“关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建议”,提交今年全国两会,继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与呼”。

支持农业产业项目 加大扶持新型农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

作为一位老支书,徐德全亲身感受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也亲眼看见了农民享受到的政策红利,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徐德全认为,当前还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差距大及农村人才短缺等问题,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徐德全建议,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要素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培育田园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他们更快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加大人才的培育和回归

完善乡土人才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面对农村人才现状,徐德全坦言,当前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老龄化不断加剧,很多农村有志青年选择外出务工或留在城里,常年在老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和小孩,加之缺少合理人才引进机制,致使乡贤群体流失,回流难度大,农村“空心村”现象突出。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他认为,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徐德全建议,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农村教育、养老、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乡土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真正让他们热爱农村、留在农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有理想、有情怀的大学生、优秀退伍军人、外出创业的成功者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入乡村振兴队伍,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建设寄宿制学校

稳定农村学校生源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以乡村教育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徐德全长期思考的问题。他直言,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但同城市地区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就目前学校硬件设施而言,农村地区学校整体普遍落后于城市学校,农村有条件的学生选择到城市上学,造成城市中小学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导致农村学校教室大量闲置,农村师资严重浪费。

徐德全建议,各地政府应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农村建设集吃住一体的寄宿制学校,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稳定农村学校生源,缓解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的现象,解决中青年人才子女教育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与此同时,徐德全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他建议,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对周边村庄人口有较强集聚作用的村庄作为集中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规划居住,减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重复投资浪费,实现村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村民就近上班,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