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菌香满溢李家沟
上街区多措并举确保 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打造网格化新格局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消杀植物害虫 小区树木更绿
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
移风易俗乡村风貌新
巩义3万亩小麦 “喝”上返青水
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成金水区项目建设主战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菌香满溢李家沟
曹建超正在采摘平菇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宋要卫 文/图

仲春时节,乍暖还寒。3月23日,天气终于放晴,放眼望去,位于半山腰的登封市大金店李家沟村,绿油油的麦苗在春风的吹拂下茁壮生长,油菜田里金光灿灿,山坡上的野花含苞待放。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排排披着“黑衣”的塑料大棚格外醒目,从棚里散发出的淡淡菌香,弥漫在整个李家沟。

村里有个“菌大王”

在村东头的塑料大棚内,李家沟村村民曹建超正在采摘鲜嫩的平菇。“这就是俺村的‘菌大王’,就是在他的影响和引领下,李家沟才发展起菌类种植。”李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旭指着曹建超说。“俺只是种的时间长了,积攒了点经验,可不是啥‘菌大王’。”曹建超憨厚地笑着。

曹建超种植菌类有多长时间?“30多年前,俺父亲就在家种平菇,那时我每天放学后就到菌房给父亲打下手。高中毕业后,我又专门到外地学习了菌类种植技术。”曹建超介绍,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发展菌类种植,“现在推进乡村振兴,我有菌类种植技术,所以就又开始种植平菇了。”2016年,曹建超辞去原来的工作,回家开展菌类种植,一直干到现在。

“一个菌袋一般情况下能采摘四五次,我种的一个能采摘七八次,再加上这个平菇色泽、菇型、味道都很好,一个棚比其他的能多收入2000多元。”曹建超随手采了一朵让大家欣赏,“村里这两年建造了许多大棚,我原来有6个棚,去年又承包了6个。”

据了解,近年来,在登封市纪委监委驻李家沟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李家沟村大力发展菌类种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在老曹的引领下,村里建造的30座大棚已全部种植了不同的菌类。”李新旭说。

科技能人引“菌”来

“这是我培育的‘六妹’菌种,不但出菌密度大,而且菇型也好。”望着自己培育出来密密麻麻的羊肚菌,杨振辉得意地笑了。

杨振辉非李家沟村人,但在种植菌类方面很有造诣。“我种植菌类也很多年了,但来李家沟种植纯属偶然。”杨振辉介绍,他在老家种植了几棚羊肚菌,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多方原因,无法“施展拳脚”,“听说李家沟刚建造了十几个大棚,还没有决定种啥,于是我就来看看这里大棚咋样。”

“去年新建的这些大棚原本是继续想种植平菇的,现在几乎都种上了羊肚菌,这也多亏了振辉这个‘科技能人’。”李新旭说,去年李家沟村规划建设了17个大棚,想着在秋收前建成,能够及时种植上平菇。但由于受疫情和汛情的影响,直到11月底才建成,这就耽搁了平菇种植的最佳时机,种植其他蔬菜也为时已晚。“羊肚菌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我们这里气候正好适应种植羊肚菌,再加上振辉有种植技术,何不尝试种植羊肚菌?”

就这样,几户村民以承包的大棚入股,杨振辉以技术入股开始种植羊肚菌,并由杨振辉全权管理。

“这是去年12月25日种上的,前几天刚采摘了60斤,现在正是出菌的好时节,得控制好湿度、温度、光线,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羊肚菌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杨振辉指着与“六妹”相邻的大棚说,那个大棚里用的是外地菌丝,“六妹”比它能多收100多斤。

菌香四溢李家沟

在李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摆放着一台台崭新的机器。“这是刚购买回来的新型锅炉、培菌箱、搅拌机、装袋机等设备,准备大规模发展菌类种植。”李新旭介绍,这两年种植菌类都是人工搅拌菌料、装袋、烧锅炉,13个人一天只能装3000多个菌袋,这些设备安装到位后,5个人一天能装2万余袋,将彻底解决人工装袋慢、难控温等问题。

“5月底羊肚菌就采收完了,天气也该热了,接下来,我们再尝试种植耐高温的茶树菇,大棚一年四季不停闲。”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已谋划出李家沟村菌类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再建造大棚30个,建设一座菌袋生产加工车间、一座冷库……真正把李家沟村打造成为菌类种植供应基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