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凡清 人才是第一资源。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大战略”,其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于“十大战略”之首,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落实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部署,必须注重打造“四个高地”。“四个高地”中人才高地是支撑,是现代化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郑州市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我们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人才培养方面,认识还不到位。人才培养周期相对更长,但是当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后,将会长期获益,是一项谋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很多部门虽然也懂得这一道理,可实际却将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引进上,而对于人才培养重视力度不足。在人才引进方面,还缺乏明确标准。在设定标准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确保其具备较强可行性,减少模棱两可现象。另外是人才引进平台缺乏科学管理,很多平台仍旧沿承传统管理模式。在人才激励方面,还存在激励手段单一、激励脱离实际、激励与管理体系脱节等问题。在留住人才方面,除关注人才待遇水平、保障力度等方面外,还要将关心、交流、鼓励等以无声姿态融入其中,但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必须真正投入其中,且注重从小处着手才能有所收获。在人才流动方面,还存在一些人为设置彰碍,限制人才流动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力: 1.革新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动力 革新教育体系是应对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入手点,这是打造人才高地的有力支撑。首先要提高职业教育地位。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当今时代,职业技能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必须得到重点培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过往观念首当其冲,不能将职业教育区别对待,而是与其他教育形式放在同样高度,让它们各显作用的同时相互联动与合作。其次要推动教育向集约化、终身化发展。集约化要求教育始终秉持“效益最大化”原则,比如教育资源投入时要考虑输出效益,使每份资源均能发挥应有作用,同时也要兼顾地域要求,播下人才培养种子,进而随着教育推进获得更好人才培养效果;终身化要求教育持续发光发热,既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让人们始终蒙受教育泽惠,也能促进习惯养成,使学习与成长融于骨血之中。 2.切实落实政策,塑造人才引进良好形象 要解决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政策势在必行,但更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使每项政策都能真正落地。河南省出台的《关于加强河南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郑州市出台的《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等9个配套文件,这些政策中都专门规定了人才引进政策,这些政策举措解决了引进标准不明确、引进平台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比如对于高层次金融人才界定中,通晓国内外金融规则、掌握资本运作基本技能等是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道德品质等素质。政策完善后,需要构建相对应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衡量,使真正的人才被识别。政策会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才能为引进人才做出贡献。 3.重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潜能 首先要革新激励手段,将赋予人才更多自主权、发展权等作为重要目标,比如在研发经费分配上考虑人才具体需求,杜绝平均化现象,如采用效果奖励、增值权奖励等手段,这样更能激发人才主观能动性。其次要贴合实际优化激励机制。郑州市有自身独特性,虽然在重塑激励机制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但完全照搬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奖励力度更大,如果我们也去拼奖励力度,会因为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而使激励举措大打折扣。再次要将激励机制切实融入管理体系中,以人事制度为例,人事调整、人事队伍构建等要与激励机制密切关联,让人才心服口服,以更平稳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为自身潜能更好发掘打下根基。 4.营造良好环境,满足人才发展要求 想要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是一条重要途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在自然环境营造上,郑州市要注重水质、空气等方面的净化工作,如提高绿化率等,使空气更清新,河流更清澈,让人身处其中深受其利;在社会环境营造上,做好治安维护、优化人际关系等,让人才在和谐环境中更好生活与工作,从而调动其内在潜能;在心理环境营造上,物质与精神层面激励缺一不可,尤其是精神层面,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做好“雪中送炭”,让人在逆境之中不气馁,顺境之中保持初心,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5.摒弃陈旧观念,形成良性人才流动体系 人才流动向良性化发展,才能为人才强省做出贡献,首先是摒弃错误观念,认识到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后以此为依据去规划调整,比如旧的观念要破除,要逾越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鸿沟,使人才流动渠道更多,也更公平合理。这能让真正的人才不因体制问题而难获用武之地。其次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公平、公正、透明等应在人才流动机制中得到贯彻落实,是人才就应得到尊重与重视。在这样的机制下,人才引进更具激励效果,更能使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用效果。再次要提高人才流动质量,将高层次人才作为流动重点,并构建专项渠道进行支撑,目的是减少流动过程中的诸多阻碍,获得更好人才流动效果。 (作者为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