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靶向发力“六个一流” 深耕厚植“创新高地”
用检察力量为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
郑州部署加力推进粮食 储备管理运营机制改革
市政协谋划下阶段 能力作风建设工作
建好“苗圃”育好“植被” 做优经济生态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保障林业生态安全
公示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靶向发力“六个一流” 深耕厚植“创新高地”

(上接一版)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增强,尤其这三年来,郑州研发投入强度从1.74%增长到2.31%,增长幅度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从第26位上升到19位。

与之相对应的,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从1323家增长到4130家,增长212%,全省占比50%,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从第19位上升到16位;技术合同成交额,从82.3亿元增长到306.5亿元,增长272.4%,全省占比50.3%,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从第27位上升到19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3件增加到19.29件,增长48.4%。

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从第23位提升到第18位,3年提升5个位次。

而越来越多的“郑州造”书写着“郑州牌”的新故事:郑煤机研发的薄煤层高端采煤机,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宇通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成为行业主流系统;中铁装备发布的“龙岩号”,实现了对TBM传统破岩理念的革命性创新……

笃行不怠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主阵地

春潮涌动处,奋楫击水时。

我市科技工作将聚焦“六个一流”,固底板树基础、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产业向“高精特新”迈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强化创新策源能力——重塑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实验室体系建设。高标准推进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努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其对郑州市产业的支撑能力给予最高1亿元运行经费支持。

实施一流创新课题,形成重大技术成果——组织实施一流课题项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每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优势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等需求,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创造,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支撑培育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培育一批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活动的“四有”规上工业企业。对省内规上企业在郑建立研发中心的,在场地、资金、人才团队及配套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到2025年高企达到10000家。

汇聚一流创新团队,建设国家人才高地——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通过“一流平台+一流课题”、以才引才等形式,引进全球创新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与骨干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按照“郑州人才计划”给予支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综合运用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升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高层次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停居留政策,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人才发展环境。

创设一流创新制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允许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80%。深化创新用地制度探索,保障重大科技创新用地,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及重大创新项目的落地建设,开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

培育一流创新文化,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擦亮“活力郑州”创新创业品牌。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构建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素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塑造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

方向既定,重在践行。

7500多平方公里的郑州大地上,春的暖意,正蕴含着盎然生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