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行山中邵康庄
枸杞头
楼台飞舞祥烟外 鼓笛喧呼明月中(书法) 窦效民
润万物而生谷雨
《乐得暂时忘记》:重拾心灵的宁静和力量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在粒食时代,豆子直接拿来煮成豆菽饭。当然,这是身份卑贱和家境贫寒的人才常吃的主食。在漫长的粒食时期,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豆菽饭的经验:吃大量的纯豆子饭,会引起腹胀或者消化不良,严重者甚至会中毒,所以,人们会在豆菽饭中掺一些其他粮食,即“杂菽为饭”。

据文献资料,宋代还流行豆粥。宋徽宗时期名僧、诗人慧洪觉范写了一首《豆粥》的诗作:“出碓新粳明玉粒,落丛小豆枫叶赤。井花洗粳勿去萁,沙瓶煮豆须弥日……急除烈焰看徐搅,豆才亦趁洄涡入……” 这时的豆粥,还是以豆粒与其他配料熬煮为主,想来和今天的八宝粥类似。

根据文献资料推断,从汉代到北宋的千余年间,大豆在庶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大豆磨粉食用是封建社会中叶以后的事, 直到近现代比重才开始增大。

豆酱、豆豉和豆腐的发明,是大豆向美食转变的开始。

至今依然在餐桌上活跃的豆酱,在先秦时的百姓家庭是十分普遍的咸味调料。到了汉代,酱已成为与传统的醢(即肉酱)并列的一大咸味调料种类。“酱以豆和面而为之也”,“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常识。

酱类品种很多,其中以豆为原料的酱又分作“以供旋食”的“末都” 酱和长期贮存的“大酱”。人们还会根据放盐多少把酱分为咸味和略带酸味的酱。

汉之后,民间有“可以调食,故为之酱焉”“酱,八珍主人”“酱, 食味之主”等说法,反映了酱在厨房中始终居于调味品的霸主地位。而在百姓家庭,酱更是三餐必备的佐食之肴、经久不变的副食,一日不可或缺。“百家酱,百家味”是一句经久流传的俗谚,它表明酱是庶民百姓常年贮备的重要食料。

豉的历史要晚于酱,酱本来是诸多“醢”的一种,而豉则是由豆酱衍化出来的。

东汉王逸注《楚辞·招魂》中“大苦咸酸”句云:“大苦,豉也。” 故历来学者均认为“古人未有豉也……盖秦、汉以来始为之耳”。

可以断定,豉在汉代已经被人们普遍食用,西汉初年豉便是城邑中商人经营的主要日常消费食品之一,也是百姓家常备的调料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有“糵曲盐豉千荅”之句,西汉史游《急就篇》提到“芜荑盐豉醯酢酱”。

豉的种类也很丰富,按含盐量和风味不同,有淡豆豉和咸豆豉两大类。

酱、豉之外是“豆酱清”,即“酱清”或“清酱”,同样是汉代人十分喜欢的美味调料。

酢,就是以大豆为原料制作的醋,汉魏南北朝时普遍流行,最常见的是“大豆千岁苦酒”和“小豆千岁苦酒”等。

关于豆腐,《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爵封为淮南王。因热爱仙术,刘安经常聚集一帮方士门客,在淮南八公山下炼丹。据传,在一次把黄豆浆与卤水一起煮的时候,发现有白色的凝块,一品尝,香嫩可口,十分欣喜, 为其取名豆腐。

唐以后,豆腐便不再只是官宦贵族的“珍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也便宜,深受寻常百姓喜爱。这是大豆从“豆饭”“豆粥”等主食序列逐渐退出后开始在副食领域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

至宋代,随着“梦幻国都”东京餐饮业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日益丰富,豆腐制品花样繁多,有豆浆、豆腐脑、水豆腐、油豆腐、冻豆腐、豆腐干等等,人们变着法子吃豆腐。

豆腐的细加工品种也非常多,如熏豆腐、鸡汤豆腐丝、五香干豆腐卷、五香豆腐丝、茶干等,在清代及以前的食谱中,均有大量文字记录。

豆酱、豆腐、豆浆和豆芽都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豆制食品。关于豆制食品,我国占了以下世界第一:第一个用霉菌及其酶发酵基质生产富含氨基酸的美味食品——豆酱及酱油的国家,第一个榨取富于营养的大豆饮料——豆浆的国家,第一个在室内生产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 豆芽的国家,第一个分离和凝固豆汁生产酪状物——豆腐、豆腐干的国家。

黄豆芽,最初被称作“黄卷”。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161号竹简上即有“黄卷一石”字样。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也提到大豆黄卷,这可能是指早期作为药用的豆芽干制品。鲜豆芽作为蔬菜食用,也应该从这个时期逐渐流传开。

而有关豆油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苏轼的《物类相感志》中: “豆油煎豆腐,有味”“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妙”。有专家推测, 在隋唐时期,已经开始用大豆榨油、以豆饼做牲畜饲料了。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大豆食品,无论在营养还是口味上,都可与动物性食品如肉、蛋、奶相媲美,也因此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如今, 大豆虽然从主粮中退出,但其地位依然重要,拥有榨油、食用、饲用、种用四种价值。

作为食物的大麻

“五谷”中还有一种今天想来不可思议的食品——麻。大多数专家认为,“五谷”中的“麻”是大麻。当然,此大麻与用于制毒品的大麻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制毒品的大麻,主要是指矮小、多分枝的印度大麻。

大麻的别称有山丝苗、线麻、火麻等,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比麦子还要早。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大麻,其纤维是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而它的种子,古代称为苴,曾经是重要的粮食之一, 也因此被列入“五谷”。

《诗经》《尚书》《周礼》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大麻的记载。仅《诗经》中,就有 7 处提到麻:《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如果按照《诗经·豳风·七月》中“禾麻菽麦”这样的排序,大麻的地位仅次于禾(粟),而居菽、麦之上。

大麻籽富含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在粒食时代, 古人把它当作粮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煮食,或直接食用,都可以充饥和获取营养。

麻在宋代之前就已经退出粮食序列,关于大麻籽做主食的吃法,史料记载很少。

南北朝史书《南齐书·皇后传·宣孝陈皇后》中讲了一个麻粥催乳的事:“太祖年二岁,乳人乏乳,后梦人以两瓯麻粥与之,觉而乳大出。”

白居易在诗作《七月一日作》中写道:“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 这就可以确定,唐代是有麻粥的,也就是用麻仁熬的粥。

据民间资料,有一种“麻籽豆腐”:像磨豆腐一样,把大麻籽细磨加水滤渣,但此“豆腐”并不是固体的,而是呈糊状,细而散。以此“麻籽豆腐”配白菜或其他蔬菜一起煮,味道鲜美。

满族人也发明了一种“麻籽豆腐”,是在用大豆制作豆腐的时候,加入少量的大麻籽,使豆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4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