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根在中原
“乐读”与养老
建设者(国画) 马国强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
《雪漠诗说老子》:用老子智慧过诗意生活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古人还发明了不少“解毒”方法,除了前文提到的萝卜可以解面毒之外,还有如下“高招”:

风吹法。明代学者顾元庆就建议:“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喝面汤。宋代方勺在《泊宅编》中称:“世人食面讫,往往继进面汤, 云能解面毒。”现在人们常说“原汤化原食”,大概即由此而来。

黑豆汁和面。明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凡和面,用黑豆汁和之,再无面毒之害。”

不去皮。《唐本草》中说:“小麦汤用,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因为这些原因,小麦的推广普及比较缓慢。中原广泛种植小麦是在唐代,而面食的推广则在宋代,真正普及则到了明代。

小麦面食的可口性大大改善,口感超越了其他食物,从而使它最终挤掉不可一世的粟,一跃成为粮食作物中的新霸主。

根据史料,东汉时洛阳城里就“皆食胡饼”了。胡饼就是馕,我国新疆等地区现在还有这种食品。

以“胡”字开头的主食,还有胡饭。据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记载:腌好的酸酱瓜切成长条,烤好的嫩肥肉,以面饼裹之,切成四指多长的段儿,蘸点儿飘着胡芹末的陈醋,面香、肉香、酱瓜香、醋香、胡芹香一同在口中绽放,香脆爽口。

到了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馒头,但那时的馒头与现代不大一样—— 它里面有馅儿,更像现在的包子。根据不同的馅儿,分为羊肉馒头、蟹黄馒头、猪肉馒头、厚皮馒头、肥皮馒头等等。到现在,上海还把带馅儿的面点叫作馒头。其他面食还有“乱积”、棋子面(也叫切面粥)、水引饼、煎饼等,面食进入多样化时代。

唐代,馒头就成了寻常食品,长安城朱雀大街胜业坊上,常有人卖馒头。武周时,有位叫张衡的官员,下班路上看见刚出锅的馒头,抵不住诱惑,买了再马上吃完,结果被御史看到,以他有损仪容为由向武则天奏了一本,因此断送了一次晋升机会。

这期间,长安城还流行古楼子(近于现在的肉饼)、秃秃麻失(即现在的麻食,也叫猫耳朵)、汤饼(即面条,当时很多面食都被称作饼, 比如馒头被称作蒸饼或炊饼)等。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我国北方人逐渐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习惯,几乎到了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面食的地步。比如,白居易被贬到忠州的时候, 给好友写信,津津有味地回忆京城卖的芝麻烧饼:“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是苏北人,长期生活在北方。他到了南方“鱼米之乡”以后,对天天吃米饭和鱼肉并不乐意,反而很痛苦。

像白居易、张耒这样以面食为主的大批北方人迁居南方之后,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影响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移民高潮,每次都会使南方小麦生产有大的发展。

南宋初期,在开封遗老扎堆儿的杭州,仅蒸制食品就有五十多种, 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羊肉馒头、各种馅饼、千层饼、烧饼、春饼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这些美食也为南方带去了饮食习惯的改变。比如, 江西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作《梳头看可正平诗有寄养直时未祝发等篇戏题七字二首》就道出了对面食的喜爱:“老子平生汤饼肠,客间汤饼亦何尝。怪来今晚加餐饭,一味庐山笋蕨香。”

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稻田种麦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开始利用山地丘陵种麦。樊绰的《蛮书》中就说“小麦即于岗陵种之”。陆游有诗句“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也说明了这种情况。

北方人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种麦技术,再加上政府鼓励,南方麦类种植日益扩大。小麦已成为仅次于稻,而与粟处于同等地位的粮食作物。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庄绰所撰《鸡肋编》曰:“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当时市场上不仅麦的价格高,而且政府有南方种麦不用交课粮的政策,从而刺激了南方麦类的扩大种植。小麦扩大种植,不仅未影响到水稻的种植面积,反倒成就了南方麦、稻一年两熟制的形成。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中称:“吴中地沃而物夥……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稻有早晚。”

小麦的种植推广,也引起了南、北方人口的变化。

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于南方。唐宋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到了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 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大于北方。

明清时期,小麦的栽培地区又有进一步的拓展。明代的《天工开物》称:“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西及川、云, 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可见, 明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当时全国 25 个省,共计1911个府、州、县种植小麦,其中种植小麦超过 100个府、州、县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浙江等 6 个省。

据《天工开物》的估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 强。而在食用方面,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大约有一半人口以小麦为主食。

但清中期的北京城,大多数人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后来京外人大量迁居,面食才慢慢流行开来。

麦哥麦姐

黄淮海平原地区有句谚语叫“大麦不熟小麦熟”,是用小麦比大麦晚熟的常识,讽刺弟弟、妹妹先于哥哥、姐姐结婚成家。

作为小麦的“哥哥”或“姐姐”的大麦,虽然是全球栽培的第四大禾谷类作物,而且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阔,但在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上,与小麦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大麦按有无稃片分为有稃大麦(皮大麦)和裸大麦。在不同地区, 裸大麦又有元麦、青稞、米大麦等称谓。

我国是最早栽培大麦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则是大麦的起源中心。在古代,我国称大麦为“牟”,繁体写作“麰”。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中说:“大麦,麰也。”

大麦还被称作牟麦、饭麦、倮麦、赤膊麦等。

我国现代栽培的大麦,是由野生二棱大麦经若干过渡类型进化而来的。考古、语言、宗教、民族传统和藏、汉、羌民族发展历史的研究, 证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 3000 年)大麦已在我国青海的黄河上游开始栽培。

大麦的适应性很强,遍布世界各地。从北极圈附近到赤道周围,从盆地到高原,均有它的踪影。因为它喜冷凉和湿润气候,在北纬 67°到南纬 45°之间,尤其在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最多,种植面积占世界大麦总面积的90%左右。而在炎热且过于湿润的赤道附近及年降水量小于230毫米的地区,种植就较少。

7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