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躬身入局 争先出彩 聚焦2022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经济指标持续恢复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财政支出超七成用于民生
专版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经济指标持续恢复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4月27日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郑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面对特大暴雨灾害和两轮疫情突袭的不利局面,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坚决打好防汛抢险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疫情防控等硬仗,主要经济指标在大幅波动后持续呈现恢复态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91亿元、增长4.7%。2022年,全市将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重点实施8个方面工作,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

2021年 坚决打好硬仗

成绩一:全力应对灾情疫情冲击影响

开展防汛抢险救灾。面对突如其来、史所罕见的“7·20”特大暴雨灾害,全市迅速组织2万多个党组织、40多万名党员干部、近20万名社会志愿者参与防汛抢险,转移安置群众34.6万人,尽最大努力降低灾害损失。第一时间启动救灾恢复,仅用2天时间恢复了全市移动通信网络,用5天时间实现1864个停水小区通水、1194个小区恢复供电,用10天时间完成所有居民小区和大型商超、学校、写字楼等地库积水抽排,抢通了所有道路,实现城乡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

打赢疫情阻击战。针对“7·30”“11·3”疫情冲击,压茬推进“重点人群+全员”核酸检测,专业化、人性化实施隔离措施,两轮突发疫情均在第一个潜伏期内实现圈住封死目标。

重建美好家园。乡村住房加固修缮28073户,原址重建4295户,货币补偿1526户,城镇住房加固修缮1514处。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实物折合金额1.55亿元,发放救助金7068万元。

稳定经济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施省、市重点项目915个,开工219个,完成投资4665.8亿元。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服务包联“四上”企业1.2万家,帮助解决问题8956个,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复尽复。

成绩二:科技人才要素集聚成势

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凸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一区多园”建设启动实施。中原科技城签约头部企业、大院大所、领军团队87家,已入驻落地32家。全省首个智慧岛——中原龙子湖智慧岛顺利揭牌。

创新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实施“郑州人才计划”,累计认定郑州市高层次人才456人,支持创新创业项目500个、创新创业人才1400余人。

创新活力潜力持续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2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4130家,同比增长4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1%。

创新生态环境更趋优化。举办2021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实现签约项目50个,签约金额800多亿元,意向签约21项,影响力辐射海内外4.9亿人次,打响“中原龙子湖”双创品牌。

成绩三:产业链韧性不断提升

先进制造业强势引领。全年认定“三高”企业2035家,“四上”企业入库1996家,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占全省总数1/5以上。

数字经济持续发力。118个城市大脑特色应用场景全面推广,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

现代服务业回暖向好。金融业增加值达1379.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9%;物流业新增A级以上物流企业18家,新增省级示范物流园区5家;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全市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1019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72.3亿元。

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5家。

成绩四:城市辐射力承载力稳步提升

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郑州都市圈由“1+4”扩容为“1+8”;郑开科创走廊、郑许智能制造产业带、郑新生物医药产业带等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提升。32个核心板块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全部高标准完成,新建续建项目202个,实际完成总投资574.73亿元。

城市有机更新积极推进。市区主次干道及支线路网完成改造440公里,打通65条断头路,通行环境显著优化。三年累计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994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40部。

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全市运营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分别达到206.3公里、211公里。“井字+双环”快速路网基本成形。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9万个。

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50个精品村规划全部完成,创建完成美丽乡村示范村89个。初步形成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推出7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成绩五:发展优势更加巩固拓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依托市政务服务网、“郑好办”APP 上线服务事项946项,上线“掌上办”事项721项、115个“三跨”事项线下办理;不动产登记实现“全豫通办”。“获得电力”“办理破产”2项评价指标在2020年度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

开放能级持续提升。自贸区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累计形成24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47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25计划”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9个、投资总额2279.4亿元。

成绩六: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沿黄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S312市区段道路、沿黄生态廊道及63公里慢行系统等工程基本建成,S312(郑州境)公路获河南省首批交旅融合示范工程。

园林绿化更加精致宜居。完成道路绿化151条,新建绿地1783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208个。

污染防治攻坚巩固深化。空气优良天数237天,综合指数在全国168城市排名较2020年提升5个位次。市级河长责任河流全面消除劣V类水,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

“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全市煤电行业转型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实现外电入郑213.7亿千瓦时。市区出租车实现纯电动化目标。

成绩七:民生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3.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6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8万人。

美好教育加快建设。全市投用公办幼儿园237所,公办学位占比提高至56%;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所、投用30所,新增学位4.9万个,集中开工10所高中外迁学校。中小学午餐配餐和课后服务城乡全覆盖,“官方带娃”全国领先。

健康郑州建设扎实推进。8家县级疾控机构达标,100家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16个区县(市)中小学全部完成校医配备。200家基层诊所(卫生所)建成标准化药房。

社会治理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新开工15437套、基本建成56591套,公租房分配入住8496套、回迁安置群众13.5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30元调整提高到74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3320元。

2022年 全力成高原起高峰

202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实际吸收外资增长3%;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完成1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

重点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预期提信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落实国家、省关于减税降费、灾后重建、提振消费等各项惠企利民政策,推出和实施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各类政策举措,不断完善稳定市场的政策体系。

抓项目强投资。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谋划2022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共924个,总投资2.22万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4670亿元左右。

促消费扩内需。提升消费能级,打造二七、高铁东站等重点商圈。积极引进电商龙头企业,推动首店经济发展。

引外资拓外贸。聚焦港资、日韩、台资、世界500强企业,强化专班推进。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探索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业务。加快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支持经开区扩大乘用车整车出口规模。

重点二:提升城市韧性和品质

推进灾后重建。确保6月底前所有集中安置项目主体完工,年底前群众搬迁入住。6月底前完成较大、重大灾毁路段恢复重建,10月底前完成特别重大灾毁路段恢复重建。力争水毁水利项目2022年汛期前全部完工,未完工的要切实做好安全度汛。实施全市143座中小型水库“一库一案”整治工程。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力争地铁6号线一期首通段、城郊线二期、3号线二期、郑许市域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农业路西延快速化工程、紫荆山路—长江路组合立交、火车站东西广场地下人行通道工程等市政重点工程。二七广场下穿隧道建成通车,彩虹桥主体工程大头落地。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推进32个核心板块建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年底前力争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践行“两山”理念,完成林木恢复重建2.32万亩、森林抚育2.97万亩,推进4个森林(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新建森林乡村100个。新建提升公园游园100个。

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为抓手,做好“山河祖国”文章,加快构筑“两带一心”文旅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重点三:建设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创新格局。

培育壮大创新“生力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专项。实施研发投入提升专项,引导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活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

实施重大创新课题研究。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和重大科技项目,引导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进行攻关。

抓好创新团队“引育用留”。实施“郑州人才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广泛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团队来郑创新创业,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以上。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研究制定郑州市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天使风投创投基金,打造政府母基金,形成科创投资基金群,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良好投融资环境。

重点四: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

深化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力争2022年底,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稳定在40%以上。

数字赋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建设。建设以5G基站为支撑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2022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3万个。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重点推进郑州圃田铁路物流基地、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本土物流企业发展,力争在全国物流企业50强和全国民营物流企业50强上取得突破,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新建、认定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家,新建高标准农田4.57万亩,提升建设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

重点五:建设开放高地

持续放大枢纽物流优势。强化以航空引领、公铁集疏为特征、多式联运的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做大做强已有的药品、肉类等9个功能性口岸。

畅通开放通道。畅通“空中丝绸之路”双枢纽、双循环联络通道,力争2022年郑州机场客运量完成2400万人次、货运量75万吨。完善“陆上丝绸之路”一枢纽、四通道战略布局,力争2022年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班次增长30%。

完善开放格局。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或国家组织在郑州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实现通关一体化。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行一件“事”政务服务改革。聚力在市场化改革攻坚上求突破见实效,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营商便利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有3~5个单项指标进入标杆城市。

重点六: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编制完成核心示范区“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快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黄河文化公园建设。

深化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郑州都市圈纳入国家重点培育都市圈名单。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加快构建郑州都市圈“3+3+4”交通网络。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县城和开发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县城承载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做好宅基地盘活利用,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良性互动、合理流转、协调发展。

重点七:绿色低碳发展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完善“1+11+7”碳达峰政策方案体系,编制《郑州市碳中和城市建设规划》。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促进“两高”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污染防治。抓好工业企业、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和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三污一净”等专项整治,力争全市国控、省控、市控河流断面水质达标。

探索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构建“双环货运通道”,打造“5+10+500”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基础设施三级网络体系,减少运输污染。

重点八:推动民生保障改善

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程,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发展的温度,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重点内容包括,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统筹完善卫生健康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社会保障。

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