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府工作报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府工作报告

(上接一版)

(二)聚焦聚力“六稳”“六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难,积极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稳控风险点、抢占制高点,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推进“三个一批”,全域全员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出台加快企业复工复产20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8956个,新增减税降费98.6亿元,较好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91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89.2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3.6亿元、增长0.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71万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31%,进出口总额增长19.1%、占全省的71.8%,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个百分点。

(三)聚焦聚力蓄势增能,科技创新全面提速。中原科技城加快建设。全国“双创”活动周郑州主会场成功举办,签约高质量项目50个、投资金额800多亿元,与50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叫响了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品牌;积极推进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908名,成功签约上汽集团、超聚变等领军项目87个。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挂牌运行,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家,获批省中试基地2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2家、增长41%,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41件、增长38.7%。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突破1万家,科技孵化载体在孵企业1.49万家,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培育省级研发平台241家,实施重大一流课题4个。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发布郑州人才计划系列政策,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线下投入运营,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58.8%;世界传感器大会成功举办,鲲鹏软件小镇(一期)投用,英国伦敦、德国汉堡、新加坡3个国际离岸创新孵化中心挂牌成立。

(四)聚焦聚力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制造业稳中向好。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2.1%,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82.1%、43.4%。郑煤机等17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创新科区域总部基地等281个项目开工建设,富泰华5G智能手机、华锐光电等28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新增“上云”企业1.7万家,认定“三高”企业2035家、“专精特新”企业960家。建成5G基站2.5万个,小微企业园开工28个。服务业提质增效。组织 “醉美·夜郑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2.5亿元消费券带动直接消费57.4亿元。获批国家级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城市、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国家试点城市。存贷款余额突破5.7万亿元,新增上市企业5家。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交量、成交额增速居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首位,物流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超聚变公司首台服务器量产下线,浪潮安全可靠生产基地、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紫光智慧计算机终端全球总部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8.2%。现代都市农业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示范基地6300亩,新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第三届郑州种博会成功举办。

(五)聚焦聚力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提质增速。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市区主次干道及支线路网完成改造440公里,老旧小区改造完工1994个,城乡接合部 “三个清零”任务全部完成,打通“断头路”65条,市区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9万个。完成道路中小修130.5万平方米、治理病害窨井盖10.7万座、整改施工围挡526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405万平方米,创建精品道路1017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2%;完成架空通信线缆入地改造207.7公里,三环内主次干道、主要支路等架空通信线缆基本清零,城市建设管理更加有序。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高铁南站主体工程完工,郑许市域铁路贯通,郑济高铁郑濮段联调联试,第二绕城高速全线开工,省道312市区段建成通车,国道310西南段主线、环城货运通道全线贯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32个核心板块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三期全面启动,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6.3公里。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全线通车。南部(二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入试运营,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20.6公里、燃气管网105公里、供热管网91.3公里,新发展燃气用户11.5万户,新增集中供热入网面积776.6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开工建设精品村50个,89个示范村达到“四美”乡村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94%的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都市圈范围由“1+4”拓展到“1+8”,积极谋划推进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发展进程。谋划实施轨道交通S2线等合作项目,郑新产业带、许港产业带加快建设。

(六)聚焦聚力提档升级,改革开放纵深突破。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A百日攻坚扎实推进,11.2万国企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移交。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盘活土地11.96万亩。成立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健全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全市供水“一体化一张网”改革落地,侯寨水源置换等工程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综合排名连续三年第一,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前十。上线“一件事”和高频事项946项,其中“掌上办”事项721项,115个“三跨”型“一件事”实现线下办理,申报材料、办理时限、跑动次数分别压缩58.7%、87.8%、82.8%;政府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61个、54个工作日内;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经验全省推广,房屋交易、缴税、不动产登记率先实现全域通办、一窗办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四条丝路”协同发力。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48条,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国际货运班列(郑州)开行2002班;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获批;跨境电商交易额1092.5亿元、增长17.4%。铁海联运到发集装箱17930标箱、增长18.6%。获批国家新一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扎实推进。25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完成98%,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中部地区首个自贸区法院、检察院挂牌成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25计划”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9个、投资总额2279.4亿元,引进省外资金1252.4亿元、增长3.1%,实际吸收外资48.6亿美元、增长4.4%。实施“三个一批”项目322个、投资总额3909亿元。

(七)聚焦聚力黄河国家战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编制完成《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方案》;76.5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开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启动核心示范区内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和沿黄5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黄河干流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扎实整改。综合优良天数237天,较上年度增加7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提升5个位次,连续两年稳定退出后20位;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是全市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2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农村黑臭水体源头“动态清零”。“双碳”工作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方案及碳中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快编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持续推进,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16家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关闭退出,压减煤炭产能252万吨、耐材产能70万吨,新增充电终端2600个,市区巡游出租车实现新能源车全部替代。生态屏障高效构建。实施国土绿化3.89万亩、抚育中幼林7.67万亩。新增绿地1783万平方米,新建生态廊道16条108公里,208个公园游园建成开放。成功申办2025年第十一届花博会。

(八)聚焦聚力防风险守底线,本质安全统筹推进。去年以来,面对多轮疫情冲击,持续强化基层网格群防群控、重点部位联防联控、行业部门严防严控,用最短时间圈住封死扑灭疫情。夯实扁平化指挥、智慧化防控、人物环境同防、多点触发等“10+N”防控体系,完善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压实“四方责任”,扎紧“四个口袋”,完善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等“五种能力”,科学化精准化防控水平持续提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8%、20.8%。稳妥化解金融风险,32家P2P机构清理至8家、存量业务化解率97.1%,积极有序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强力开展问题楼盘攻坚化解,365个问题楼盘终结性化解297个、化解率81.4%。校园安全、食药监管、信访稳定、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持续加强。

(九)聚焦聚力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民生投入121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1%。新增城镇就业13.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大民办幼儿园政府回购,237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公办学位占比提高至56%,普惠幼儿园覆盖率84%。新投用中小学校30所,增加学位4.9万个,培育新优质初中54所,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占比下降到6.6%。10所市属高中新校区开工建设。“双减”改革强力推进,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郑州儿童医院南院区投入使用,7家医院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县域医共体深入推进,100家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基层诊所标准化药房建设200家。新增养老服务设施284个、床位7200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德化街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旅游休闲街区,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河文化月等活动高水平举办,“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成为现象级文化精品。建成安置房56591套、回迁安置群众13.5万人,新开工15437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万套、分配公租房8496套,有效缓解新市民住房困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报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加强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慈善募捐款物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国防、双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持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史志、气象、地震、文史、社科、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2021年,我们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举旗定向是应对严峻形势、战胜困难挑战的主心骨和定盘星,我们必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无比强大的制度优势,郑州能在“7·20”特大暴雨灾害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实践,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制度优势。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以任冀军、周帅锋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在滔滔洪水面前挺身而出、不畏牺牲,千万市民守望相助、勇毅前行,展现出众志成城、命运与共的团结伟力,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省委、省政府统筹各方资源全力支持、倾心相助,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必须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高水平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在郑单位和各类驻郑机构,向驻郑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指战员、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郑州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回顾2021年,我们切实感受到,郑州作为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着应急指挥体系不顺畅、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不高、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防灾避险自救能力不足等短板弱项。我们在“7·20”特大暴雨灾害中付出了沉痛代价,铭记“7·20”、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教训变教材、教材变方案、方案变行动,从快从实从严整改突出问题,把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应急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健全完善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防控责任考评等制度,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基础和现代化水平,让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城市更宜居!

回顾2021年,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常态化、精准化疫情防控能力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体量偏小;科技创新基础依然薄弱;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干部作风能力素质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不适应。对此,我们将保持清醒,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切实解决好各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二、2022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必须确保发展上得去、社会稳得住、城市管得好,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为总目标,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努力发挥好全省经济发展“领头羊”、社会治理“首善区”作用,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多轮疫情等风险挑战,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中有进,基本面趋势向好。实现全年目标,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激活变量,努力在不确定因素中坚持系统思维、谋求动态平衡,在风险挑战中化危为机、掌握主动,在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抢占先机。一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激烈竞争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必须入局不能出局。要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四个高地”为引领,闯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二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全面塑造竞争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聚焦“五链”深度耦合、“六新”加速突破,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等全链条培育,构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四是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添活力;坚定不移走好“枢纽+开放”路子,以规则机制创新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时刻保持清醒警醒,主动发现化解风险点,全力消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本质安全城市。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郑州是实施“十大战略”的主阵地,必须知重负重,率先破题,研究制定“一行动一专案”,建立健全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工作专班具体推进、定期研究部署、全面督查考评等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打造贯彻落实“十大战略”的郑州样板,确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郑州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以郑州一域之发展支撑全局更好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认真对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全面落实《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郑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灾害调查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整改方案》和《郑州市特大暴雨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把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作为重中之重,尊重自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恢复重建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加快灾损房屋建设。45个“新村模式”、39个“社区模式”、68处“拆除类”建设任务全部完成,4.6万户受灾农房恢复重建10月前完成,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汛前对全市房屋建筑开展隐患排查整治,重点防范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风险等突出问题,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二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把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作为重点,加快编制“31382”防洪防涝规划,构建“上拦、中滞、下排”防洪体系,尽快将主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实施143座中小型水库“一库一案”治理工程,主汛期前完成郭家咀水库、常庄水库、五星水库水毁修复、大坝加固工程,完成贾鲁河三个决口堵复、全市河道和水库水毁修复;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主汛期前帝湖、大学路桥、北闸口、水上餐厅等防洪卡口完成改造,2023年除涉铁工程外全面完工,打造安全河、生态河、幸福河、景观河;加快推进贾鲁河综合治理七里河分洪、南水北调左岸截流等工程前期工作;“一点一策”整治城区道路46处易涝点、198处积水点。三是修复提升受灾基础设施。开展城市体检和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分类改造位于地下空间的备用供电、排水泵站等关键设施,强化重大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汛前基本完成水毁工程修复,6月底前完成较大、重大灾毁路段恢复重建,10月前完成特别重大灾毁路段恢复重建。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建立“131631”气象预报等十项机制,实现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五预”有机衔接,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用大概率思维应对极端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清醒、警觉,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应急装备现代化,强化应急实战演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市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开展防灾科普“五进”活动,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着力稳定经济运行。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建好调优储备库、拟开库、在建库、竣工库,滚动实施“三个一批”,力争签约项目100个、开工200个、投产150个,确保签约率、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保持全省前列。突出抓好年度投资5839.9亿元的202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4670亿元以上的924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807亿元的233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畅通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绿色通道,加快政府专项债券支付进度,发挥好投资“压舱石”作用。专人专班推进华为区域总部、海康智能制造、一汽新能源、比亚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二期、富士康关联配套、华润城市更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见效。加快观音寺调蓄等重大水利工程、重大交通工程、重大能源工程建设进度,争取完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谋划实施总投资3954.4亿元的新基建项目,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谋划包装城市更新项目,每个县(市)至少确定1块、主城区各区确定3~5块,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片区发展活力动力。芝麻街1958双创园、国际金茂港、自贸科技中心等16个项目加快前期设计,积极稳妥推进。在郑东新区、常西湖片区加快建设A类、B类、C类、D类人才公寓,在北龙湖区域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组团。二是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国际活动提升、口岸经济引领、特色服务消费等九大工程,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消费经济。吸引知名电商在郑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推动UU跑腿、中钢网等本地电商规模化发展,探索休闲食品、电子制造、轻纺家居、家用电器等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谋划设立全球汇进出口商品展示销售平台。积极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支持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50个新型消费明星项目提质发展。发展会展消费。建设新国际会展中心,将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等项目打造成行业领先的专业展会。积极引进世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谋划全国顶级电竞赛事。发展特色文旅消费。打造沿黄文化产业带,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加快建设“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商代王城遗址等三大文化核心展示区;支持银基、方特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电影小镇、只有河南、黄帝千古情等景区提升品牌影响力,继续办好黄河文化月等重大活动,办好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促进商品住房合理消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有效保障新就业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新型人才等群体安居发展。提升国际消费水平。实施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建设,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及各大商圈推行“保税网购+线下提货”模式。大力发展“免税经济”“退税经济”,探索“消费+登机预办”一体化试点,形成内陆免税购物新高地。提升消费集聚能力。打造二七广场、高铁东站两大国际化核心商圈,提升二七万达、中原万达、惠济万达、锦艺城、大卫城以及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商代王城遗址特色街区、农科路酒吧休闲一条街等特色消费场景,各县(市)区至少打造2个地标性消费场景、网红打卡地。推动德化街创建国家级步行街,打造“夜郑州”特色品牌,全力培育郑州“现象级”消费。三是提升流通能力。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档升级,畅通骨干物流通道,加快空陆网海“四位一体”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推动东西向“一字型”大通道、“几字型”综合运输走廊、南北向客货运大通道加快形成,有效提升“一单到底、通达全球”的集疏通达能力和综合运营效益。加快大型物流、智慧化集成商、集成企业集聚,推动“枢纽+通道+网络”有机衔接,实现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以贸易集聚带动流通扩量,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由“流量”变“留量”,把“留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四是服务市场主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多给企业力量和信心。扎实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等“八个深化”,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全面落实纾困帮扶中小企业政策措施,支持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灾情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推动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清欠;巩固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成果,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第一时间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开展企业家领航计划和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新增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家200名,培训企业家1000名以上。力争新增市场主体25万户以上。

(三)着力增强创新动能。瞄准“六个一流”,打造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科创活动高度活跃的国家创新高地。一是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对标国际水准、国内一流,高起点规划260平方公里的中原科技城,全域布局基础研究、产业研究、未来研究和实验室、中试基地、大科学装置等,联动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新高峰。积极引进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做好宇通自动驾驶研究院、北理工郑州研究院等12个拟入驻省科学院团队服务对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公共实验室、中电科 27 所河南省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等7个首批项目,力争引进头部企业20家以上、省内外科技企业及高质量研发团队50个以上。引进高端配套商业,高标准做好物业管理服务保障,集中配置“畅聊沙龙”“创业食堂”等生活设施,打造集创业孵化、生活服务、社交互动于一体的人才社区。发展创新金融,设立50亿元中原科技城科研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市级基金备投优质企业项目库和风投创投基金投资引导目录,实现总部、金融、高端商贸等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用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谋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5个,集聚创新要素市场,加快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二是引进培育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支持嵩山、黄河、龙湖现代免疫等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推动在郑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省级重点实验室结构优化。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MEMS)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争取更多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加快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推行“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部门、县(市)区、开发区与功能板块协同联动,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机制,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硬岩盾构等优势领域,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围绕物流、制造、农业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谋划打造20个应用场景。三是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城市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城市更出彩。聚焦主导产业“双招双引”,力争引进全球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500名,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500名,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以上。落实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新政,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构建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力争来郑留郑大学生20万人。推动大学校区和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规划建设2个5~10平方公里青年创新创业园,打造青年人才“拎包入住”“拎包办公”服务模式。加快国家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政府主建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至少有30%的场地免费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办好中国创客领袖大会暨双12创客节,建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基金,完善“郑科贷”“人才贷”“人才保”金融服务模式,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下转四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