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政府工作报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府工作报告

(上接三版)三年筹集建设40万套人才公寓,五年内保障100万青年人才居住,今年完成7万套。筹建投用一批青年人才驿站,为来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让整个城市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加油站”“孵化器”。全面放开在中心城区居住、就业、学习人员及直系亲属的户口迁入,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四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以上。推动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实体化市场化运营,统筹推进架构设计、空间整合、创新金融、政策体系、人才服务等工作,着力打造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建立县(市)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常态对接机制,构建“需求众筹+揭榜挂帅+科学评审+里程碑管理+绩效评价”管理链条,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培育、联动应急等领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坚持“五链同构”谋划产业图谱,突出“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推动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大力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芯、屏、网、端、器、用”,推进超聚变服务器、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等50个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引进手机终端芯片材料、设计封测等产业,发展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智能终端,加快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起步区建设,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5500亿元。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建成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宇通新能源商用车基地、比亚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二期、一汽新能源等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抢抓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依托上汽、宇通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大力引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制定氢能储运加用规范标准,出台加氢站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以燃料电池货车和客车为主的多场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和传感器生产基地、格力灯塔工厂等重点项目,发挥宇通重工、七一三所、郑煤机、中铁盾构等行业骨干作用,推动智能装备、工程装备、轨道装备、电气装备、起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引进清华中医研究院,推进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中牟官渡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1~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打造区域性药品药械供应基地。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服务化转型、集群化培育,加快推进现代食品、铝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开展产业项目会战。支持开发区和县(市)区找准融入产业链突破点,加快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关键环、中高端。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为突破口,发挥产业基金招商作用,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0个,签约总额全市招商占比30%以上。引导对接“头雁”、单项冠军等企业,在财政资金、融资担保、要素保障、研发投入等方面助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贯彻落实《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新增超百亿元企业2家、入规工业企业310家、“三高”企业1000家。三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亩均论英雄”作用,开发区加快推进调规扩区,县(市)区盘活闲置用地,腾出低效用地,置换商业和安置用地,调优调增产业发展空间。加快32个核心板块建设,科学导入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谋划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高质量建设60个小微企业园,引导小微企业入园6000家。四是强化产业要素配置。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在中原科技城、重点招商区域实行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努力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滚动发布“四基”突破清单,推进消费品“三品”战略,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对重点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和“白名单”制度,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提高信易贷平台覆盖面,让广大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完善差异化用地用能排污等机制,调动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出台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内培外引”战略。五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完善“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和政府、社会、经济三条数字化转型主线”的“数字郑州”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带动,加快完善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先完善拓展“数字郑州”智慧化应用、实现政务数据“一网通享”,促进各个方面加快数字化步伐。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重点推进“381”专项工程,加快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网络云郑州大区中心等208个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新增数据中心机架9000个;在地铁智能化、无人驾驶、交通枢纽、智慧化学校、智慧化医院等领域加密5G基站布局,累计建成3万个以上。壮大数字产业,启动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万家,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0%以上;整合算力资源,发展计算产业;探索设立数据交易所,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推进数字治理,以城市大脑三期项目为抓手,打造全市“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监督“一览无余”、绩效“自动生成”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新城建、数字孪生城市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发数字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数治体系,加快建设“智慧社区”。营造数字生态,实施数据价值化推进和数字生态体系建设行动,大力招引发展软件企业和人才,推进鲲鹏软件小镇建设,培育省级以上软件园区3~4家;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在线办公、在线文娱、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继续办好数字经济峰会、“强网杯”网络安全挑战赛。六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引进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着力发展枢纽经济、信创经济、头部经济。持续推进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发展基金产业、提升集聚效应;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新增上市公司5家。完善多式联运和城乡配送网络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电商、跨境贸易深度融合,围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即时物流、供应链等,培育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企业,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29家。积极做好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区建设,力争3年内入驻企业300家、年交易额1000亿元。加快壮大科技服务业,发挥基金、风投等多元投资作用,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加快拓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市场规模。高标准完成国家商贸市场化升级试点任务,推进商贸市场提质增效,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大力发展体育、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

(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培育壮大航空经济、引育集聚高铁经济、提质增效陆港经济、做大做强临港经济,打造国家开放高地。一是强化枢纽开放平台。统筹规划枢纽经济区,实施枢纽能级巩固提升行动,郑州南站、郑济高铁郑濮段建成运营,机场三期、通航产业示范区等加快建设。用好第五航权,争取第七航权,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打造卢森堡货航亚太枢纽;加快中原龙浩和中州航空等货航企业发展,力争郑州机场客货吞吐量达2400万人次、75万吨。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力争我市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班次增长30%。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推动“电商+外贸+郑州制造”深度融合,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业务扩面提质,发展“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支持本地企业依托海外仓积极布局全球供应链。加强铁海联运枢纽网络建设,力争实现“一单到底”,铁海联运达到2万标箱。二是完善提升开放体系。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建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械等RCEP关税减让对比清单,争取RCEP成员国经贸促进机构在郑设立代表处,探索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高标准建设自贸区2.0版,建立自贸区郑州片区、中原科技城、自创区郑州片区政策共享机制,推进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发展临空偏好型、高铁偏好型、港口偏好型产业,加快形成“临空+自贸+保税”叠加优势;扎实推进新郑综保区扩区工作。提升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加快建设郑州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争取中邮航空第二基地落户;积极争取航空口岸过境人员144小时免签政策;推动经开综保区与汽车整车口岸联动发展;依托进口肉类口岸及万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中部地区进口肉类(水产)交易分拨中心;依托上街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做好木材口岸申建前期工作,在航空港区规划建设国际陆港中心港。三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以中介机构为桥梁、以驻外机构为窗口“三位一体”招商网络,常态化开展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招商,建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四个利用外资专班和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深化驻外办事处(联络处)改革,各开发区、县(市)区选派一批有经验的年轻干部常态化驻地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提升基金产业集聚效应,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强化基金招商。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招商机制,定期研判、动态关注招商线索。继续实施高质量招商“125”计划,新引进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16个,30亿元以上8个、10亿元以上24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链项目56个,力争签约总额突破6500亿元。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首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等重大赛会活动,引进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

(六)着力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一是科学编制落实城市规划。围绕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和新战略要求,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核心,构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三区三线”,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配合做好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经开区和高新区扩区规划、郑开同城化规划、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规划。二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力争6号线一期首通段、3号线二期、城郊线二期、郑许市域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加快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等线路建设,力争年底通车里程达到294.5公里。小李庄客运站(郑州南站)上半年开工,S2线贾鲁河至登封段年内开工。启动第四期建设规划编制。三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建成通车,彩虹桥主体工程大头落地,开工新龙路、农业路西延、紫荆山路—长江路组合立交、北三环跨京港澳高速组合立交等工程。加快推进国道107东移(郑开交界至炎黄大道段)新建工程、省道541(南四环至国道310段)等项目。全力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加快建设第二绕城高速、中心城区至航空港区路网,实现市域交通“内捷外畅”。加快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建设更新,新建燃气管网100公里,新增居民用户9万个;新建供热管网3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80公里、燃气管网150公里、供热管网43公里、排水管网30公里。坚持“四水四定”,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科学统筹南水北调水、黄河水等水资源配置使用,加快西水东引等项目建设,实现以水润城、城水共生。四是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坚持“规划先行、样本引路,市级统筹、县区为主,分级推进、分步实施”,强力推进城市更新。以现代理念开展城市设计,让城市更有颜值、有温度、有活力。规范城市建筑物外立面,扩大“多杆合一”智慧灯杆覆盖范围。支持新郑、巩义、荥阳建设中等城市。五是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提升行动,常态化监管、查处占道突店经营、噪声扰民等问题,强化施工围挡、网线入地等综合整治,四环内主次干道、主要支路空中管线入廊入地、道路箱柜应减尽减。实施停车序化管理“1+6”方案,试点停车资源共享,完善智慧停车系统建设运营,实现停车系统“一网通管”,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六是高水平建设“1+8”郑州都市圈。发挥郑州龙头带动作用,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内核,带动都市圈发展强起来。推动建立政策协同、产业协同、项目协同、利益共享、信用共享、联动协商、应急联动“七项机制”,在生态联保、飞地园区合作、共投产业基金、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探索“融城成圈、一体发展”。实施郑开快速路改造、郑州至洛阳高速等重大工程,持续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推进郑开、洛巩、许港、郑新、郑焦、郑漯产业带建设,形成以郑开科创走廊、许港产业带、开港产业带为骨架的郑汴许“黄金三角”。推动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异地通办。深化沿黄城市合作联动,加快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七)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五大振兴的基础上,固根基、扬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一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管制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抓好种业科技攻关,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优。新建高标准农田4.57万亩、提升建设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医疗、住房、低保、养老等政策向有实际困难的脱贫人口倾斜,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预警。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三是突出产业振兴。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食品加工业、三产融合产业、特色产业,实施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新建、认定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家。做强做大“一村(乡)一品(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全面激活农民主体、农业要素、农村市场。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四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精品村为试点,打造一批集便民服务、土地管理、集体产权、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数字村庄”。建成精品村50个、示范村80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10条,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75个。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建设,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促使乡村全面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加快推动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探索“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模式,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能力;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产出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

(八)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实施新能源提质、清洁能源外引、煤电转型升级、电力网源储优、油气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地热供热、屋顶光伏、再生水综合智慧清洁能源等项目。配合做好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建设,加快省外清洁电力引进,有序降低煤电占比。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终端的规划建设。二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用好国家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建设一批“双碳”试点园区(企业),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30%以上。三是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体系。积极创建“无废城市”,16座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成投用,南部(二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满负荷生产和规范化运行,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8%以上、回收利用率38%以上;加快推进侯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南曹污水处理厂和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陈三桥污水厂二期提标改造工程。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工业企业、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控,“3+2”新能源车替换持续推进,PM10、PM2.5平均浓度完成省定目标,稳定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20位。坚持“五水综改”,压实“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责任,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总干渠保护区和城市黑臭水体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污染地块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管,试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五是加快打造绿色屏障。巩固黄河“清四乱”治理成果,深入实施“三滩分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让绿色成为母亲河的鲜明底色。全面推行“林长+检察长”制,实施山区增绿添彩、城乡绿化美化。严格控制树木迁移、砍伐,启动邙岭生态修复,恢复重建廊道绿道13.4公里、林木2.32万亩、森林抚育2.97万亩。

(九)着力推动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把改革作为开新局、育先机的重要抓手,以改革解难题、促发展、增活力。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强力推进“四减一优”专项行动,抓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实现1000个政务服务事项“即来即办”、500个事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对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极简”审批,推动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水气热报装流程精简到2个环节、3个工作日内;提升“掌上办”覆盖面,郑好办APP新开发上线惠企利民事项200项以上,“零材料”办理事项300项,“免证办”事项100项。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畅通企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做到有诉即接、有诉即应、有诉必办。大力建设信用城市,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零”容忍打击恶意逃废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政府带头讲诚信,全面开展依法依规兑现承诺行动,全面营造重信践诺社会环境。聚焦“六最”目标,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重点任务,确保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始终保持第一,所有开发区、县(市)区全部进入省排名20%以内,3~5个单项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收官战”。有序推进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产业投资、资本运作、金融服务、交通运营、文化旅游等领域组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团。坚持“一企一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撤、并、增、转”,做好党政机构改革 “后半篇文章”,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职位探索试行聘任制。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在全省率先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强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一区一策”,完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整合挂牌;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招引国内外知名园区运营商参与专业运营,稳步推进社会职能剥离,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群众身边小事当成政府头等大事,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厚实、更可持续。一是高质量办好重点民生实事。(1)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3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2)新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0个。(3)建成托育指导中心17家、乡镇(街道)普惠托育中心150家。(4)打通“断头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治理提升建成区公共区域窨井盖5万个。(5)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新生儿、孕妇、适龄妇女、重点人群开展疾病早筛早诊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及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信信息消费补贴。(6)分配人才公寓1000套、基本建成及分配公租房3000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30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部。(7)新建绿地50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游园60个,全市农村新增“美丽庭院”达标户3.5万户以上。(8)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30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300条、建设智能健身驿站40个,更新、新建社区健身活动中心20个。(9)保障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建成一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对已建成的105家标准化农贸市场进行智慧提升改造,建成“五化”农贸市场20家、布局“微菜场”200家。(10)为城镇燃气用户加装自闭阀等安全装置,改造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80万户;加快推进居民用电户表改造。每个开发区、县(市)区至少建成Ⅰ类和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各2处、街面警务工作服务站1个。二是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力争10所市属高中、25所中小学校、76所公办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万个、中小学学位4万个,再开工22所中小学校和10所高中,积极引进一批优秀教育人才;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眼“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目标,走出郑州特色“双减”路子。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办学,实施高职学校“双高”工程,推进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引进落地国内外高等大学,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提质进位,加快名城名校融合发展。三是全力打造健康郑州。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及处置中心、市传染病医院改建、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等项目,市八院迁建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级专科诊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医疗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制度,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配套措施,申建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国示范城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200场以上,建设“青翼家园”工作阵地25个。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持续实施居家社区养老“百千万”温暖工程,强化医养结合,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老年人就餐助餐点,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全覆盖,新增家庭养老床位4000张以上。五是实施文化惠民。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开放,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一体化建设,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郑州纪念馆等建设,郑州海洋馆二期力争年内建成开放;谋划博物馆群体系,强化“百家博物馆”集群效应,推动历史、文物、文化活化具象化,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品牌。办好第九届博博会。六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深化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全面落实。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年内实现未开工项目全部货币化安置或开工,新增建成回迁安置房250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15万人,力争3年内安置房建设和群众回迁全部完成;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3.2万套、新开工4257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让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美好生活。

(十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保持敏锐洞察果敢,及早预防处置各类风险,保持大局和谐稳定。一是不断巩固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水平。把疫情防控摆在各项工作首位,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松、“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从严从紧从实从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推进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对照全省2.0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扎紧“四个口袋”、筑牢“三条防线”,强化“五种能力”,发挥“十个哨点”作用,全面提高多点触发机制灵敏性、准确性、及时性,牢牢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反弹的底线。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生产物资、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重点防疫物资保供保通,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三管三必须”制度,全市所有高危行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严格执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十五条措施,坚决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进一步完善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疫苗药品质量监管,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构建“大质量、大监管、大市场”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三是全力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加快法人机构不良资产化解力度,落实全省存量金融风险三年出清,通过清收改制,高风险机构全部退出“红区”。四是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落实《信访工作条例》,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持续开展问题楼盘攻坚化解,确保省市问题楼盘信访案件大头落地、新增问题楼盘动态清零。扎实开展欠薪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各领域特别是政府项目劳动者工资基本无拖欠。开展“三零”创建、“六防六促”专项行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视频监测设施,加强“一村一警”和基层“六员”队伍建设,坚决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推动平安郑州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强化统计工作,做好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外侨、对台、史志、气象、地震、文史、社科、慈善、援疆等工作。

各位代表!任重千钧,惟有担当!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意图、政策初衷,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大局下推动工作,在全局中守好一域,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二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是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弘扬“干事干净干练”作风,开展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聚焦捍卫“两个确立”、优势再造、蓄势增能等八个方面抓落实,持续提升政治、专业、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群众工作五种能力,以“13710”制度提升工作质效,以能力作风大提升大转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正风肃纪,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简减同志关系、严严组织关系,严厉惩治腐败和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各项制度,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各位代表!山高攀则至,路远须疾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躬身入局,实干担当,不断开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郑州力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