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市红十字会砥砺奋进 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救”工作创新高 “三献”工作新突破
郑州市红十字会砥砺奋进 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5月8日是第75个“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联手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中国红十字总会发起了主题为“聚人心,共善举(BE HUMANKIND)”的系列宣传活动,此次宣传活动公益广告封面中的主人公——张菊,是来自河南郑州金水区红十字会的一位志愿者。

2022年5月8日是第75个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聚人心,共善举”。

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汛情双重冲击,郑州市红十字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河南省红十字会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和为困难群体提供人道服务为己任,推动“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取得新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以担当诠释人道使命,以实干彰显为民情怀。先后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被河南省红十字会授予“河南省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被河南省文明办授予“河南省志愿服务先进单位”;被郑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郑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

1

防汛救灾彰显博爱精神 募集款物超15亿“创造了历史”

2021年7月,罕见的持续强暴雨突袭郑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7月21日凌晨,郑州市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发布接收社会抗洪救灾捐赠方式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爱心如潮水般汇聚绿城。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设立“郑州市红十字亚布力防汛救灾专项基金”,论坛企业捐款6702万元支援郑州抗洪救灾;浙江省网易慈善基金会、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郑州抗洪救灾捐款5000万元;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在自身遭受灾害需要自救的情况下,分别捐款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援郑州抗洪救灾。南阳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为郑州抗洪救灾捐款2000万元。

因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的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以英雄儿子的名义,捐款20万元支持郑州抗洪救灾;8岁的陈曹旭小朋友为抗洪救灾捐出了积攒3年的零用钱;赵兴旺订购8000斤大白菜和西红柿,连夜从江苏省连云港市赶来郑州支援救灾……

张艺谋、杜中兵、黄薇、邓超、孙俪、刘昊然、岳云鹏……还有不具名的爱心人士,你百万,我一元……从知名公众人物到普通民众,都在以一己之力为“老家河南”贡献一份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市红十字会共接受单笔10万元以上(含)捐赠资金1587笔,10万元以下捐赠资金246.7万余笔,接受防汛救灾捐赠资金140798万元,累计接收捐赠物资价值10321万元,为全市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郑州“7·20”特大暴雨让郑州市红十字会经历了一场“大考”,也让郑州的红十字工作“创造了历史”:反应速度快(当日启动应急预案、当晚发布接受捐赠公告)、接收款物多(总值超15亿元)、物资分配好(高速出入口无滞留、救灾物资无积压)。“7·20”特大暴雨中,市红十字会组织10支志愿服务队、300余名救援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4200多名群众得到安全转移,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出了贡献。

同饮黄河水,晋豫一家亲。去年10月,山西省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灾害后,市红十字会积极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山西省受灾地区捐款,共筹集防汛救灾资金546.14万元,积极支援山西省防汛救灾工作。

“创造了历史”的背后,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爱心支持,更凝聚着全市红十字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心血付出,流淌着无数红十字会员、志愿者拼搏的汗水。

2

用“心”抗疫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1年,郑州市经历了3次较大疫情和一次特大暴雨,“三疫一涝”受灾程度之重,在全国实属罕见。面对疫情冲击和特大暴雨,郑州红十字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挺身而出、砥砺奋进,凝心聚力、负重前行,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广泛动员各方爱心力量及红十字志愿者汇聚到守护生命和健康的战“疫”行动中,持续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全市疫情防控出力尽责。

积极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市红十字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志愿者微信群等发布市疫情防控有关公告、倡议,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支持全市抗击疫情防控工作,公布市红十字会接受抗击疫情的社会捐赠账号,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捐赠服务。市红十字会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方便群众捐赠,市红十字会提供了现场捐款、银行转账、微信捐款等多种捐赠渠道,并积极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沟通对接,了解防疫一线需求,把急需防护用品和消杀药品等防控物资作为捐赠接收重点。主动向捐方传达防疫需求,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取得捐方理解支持,并及时回访爱心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为有需求的爱心企业安排捐赠仪式,开具捐赠票据,颁发荣誉证书,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表彰捐赠者的大爱行为。为保障全市高速路口卡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向全市27个高速路口卡点发放捐赠价值13万元的防寒、消杀、食品和生活类物资。

党员下沉社区,助力联防联控。市红十字会按照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关于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及时组织机关人员下沉社区,积极参与宣传防控知识、入户登记排查,承担社区值守、测温登记、喷洒消毒、卡口服务等工作,去年以来,红十字会共出动约三百人次。

志愿者积极参与,彰显人道情怀。疫情期间,各级红十字志愿者主动请缨,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帮助运送爱心物资、转运隔离人员、开展防护与消杀、陪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及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和缅怀纪念等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博爱送万家”暖人心 “三救”工作再创新高

“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999年发起的一项品牌公益活动。

20余年来,市红十字会按照上级红会的统一部署,积极筹措款物,在每年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博爱送万家”走访慰问活动,传递党和政府对无私奉献者的感谢和对困难群体的关怀。

2022年春节期间,市红十字会筹措价值20.68万元慰问品1201份,对部分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者家庭、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家庭以及生活困难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来袭,市红十字会迅速行动,向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新郑市发放医药箱2000个,向部分市直机关下沉社区党员发放消毒液、洗手凝胶、小食品等物资。向二七、新郑、新密、登封、管城、惠济、经开、金水等地发放大米500余吨、面30吨、油7000多桶、挂面60吨。这些物资的发放有力支持了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为减轻基层红会负担和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一改往年需要各区县(市)红十字会自行派车领取物资惯例,市红十字会专门协调厂家安排点对点物资配送,更大程度上惠及基层单位和广大困难群众。

积极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市红十字会努力拓展人道救助渠道,联合会员单位和爱心企业成立“早产天使”和“守护光明”救助项目。通过“彩虹视界”“救助早产天使”“拥军爱民·守护光明”等项目共救助患者27人,发放救助金123800元。

大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举办2021年应急救护师资考核,对9名注册师资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完成了21名应急救护师资注册工作。积极打造应急救护培训阵地,在中牟县中医院建立应急救护培训站并开展普及讲座4场,培训群众100余名。成功举办2021年郑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选拔队伍参加河南省红十字会第三届应急救护大赛,获得片区赛二等奖。全年共开展救护员培训45期,培训红十字救护员2378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55场,3838名群众参加普及培训。

同时,进一步加强备灾工作。修订完善《郑州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督促各区县(市)红十字会结合实际修订本级应急预案,创新备灾储备模式,与相关企业签订备灾物资储备协议。

4

生命至上 “三献”工作有新突破

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有序开展,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爱心接力不断。

4月13日,在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生王兆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同为“00后”的血液病患者送去新生希望,从而成为我市第36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爱心遂愿,初心得偿。接过生命火炬传递生命希望的王兆伟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中来,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让大家多一些认知和参与,少一些误解和恐惧。”

去年,我市深入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全年共开展招募活动73场,招募入库志愿者2358人,完成初筛2369人次,再动员307人次,采集高分辨血样89份,捐献前体检50人次,成功捐献39例,累计成功捐献364例,入库人数和捐献人数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捐献数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我市无偿献血工作持续推进。印发《关于推动无偿献血工作进校园进基层的通知》,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工作。“6·14世界献血者日”集中表彰一批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荥阳举办郑州市2021年红十字系统无偿献血工作现场观摩会。联合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市直42家单位开展无偿献血活动,采集血小板1265个治疗量,累计献血达253000毫升。

今年春节以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卫生健康委统筹安排,协调全省血站先后支援北京、吉林、辽宁、天津、黑龙江、上海等地临床用血9批243万余毫升。这些集全省血站之力、满载中原人民深情厚谊的血液,已经通过冷链运输安全抵达目的地,用于当地临床病患救治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贡献了河南力量、展现了河南担当,其中,“郑州力量”尤重。我市千人口献血率已达23.7‰,远远高于全国,连续12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市红十字会依法依规开展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工作。在福寿园开展“生命传承、大爱永续”缅怀纪念遗体器官捐献者活动,组织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宣传活动。全年不间断开展社区、广场、医院宣传活动,2021年实现器官捐献123人,各类器官405个,眼角膜60对,挽救了405人的生命,使120位眼疾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自2011年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在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的指导下,在郑州市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器官捐献协调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疫情期间,克服多种不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多次出入各定点医院ICU病房和手术室等,努力协调器官捐献,打造生命接力品牌,捐献数量占全省总数的近二分之一,促进了我市医学教学和临床、科研的进步。

5

红十字志愿者近4万 志愿服务享誉全国

今年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手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发起了主题为“聚人心,共善举”的系列宣传活动,此次宣传活动公益广告《相信善的力量》封面中的主人公——张菊,是来自我市红十字会的一位志愿者。

作为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中国红十字总会优秀红十字志愿者、金水区红十字会孝慈志愿者服务大队大队长,26年来,她和团队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工作,被众多媒体称为“菊妈”“张菊现象”。

受去年大暴雨的影响,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民受损严重。如今,张菊和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协助村民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她说:“我想在这儿帮助村里建设点儿产业,把村里的土特产形成产业链帮村民销出去。”2021年7月,罕见的持续强暴雨突袭郑州。和张菊一样,危难时刻,无数红十字志愿者挺身而出,靓丽的红十字温暖了郑州这座大爱城市。

两年来,无论是防汛救灾前线,还是在疫情防控一线,我市广大红十字志愿者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他们乐于奉献,用红十字精神温暖人心的凡人善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我市拥有红十字志愿者近4万人,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队28支。疫情防控期间,多支志愿者队伍积极响应,自发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登记、测温,为居民买菜、送快递等服务,义务搬运防疫物资等。

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开着宣传车,利用“大喇叭+显示屏”,用顺口溜的方式街头宣讲防疫常识。先后组织志愿者为群众、环卫工、高速交警义务理发。有志愿者队伍自筹资金购买喷雾机、84消毒液等物资,队员们身背重近70斤的消杀设备,平均每天工作8个小时,协助有关部门多次完成社区、企事业单位消毒任务。

“急救知识学一学,突发意外用得上。”4月5日上午,在二七区启福中华社区北广场,身穿红十字志愿者马甲的志愿者们一边熟练地为居民进行老年卡年审,一边不停地用喇叭吆喝着。活动现场,除了代审老年卡之外,志愿者还帮忙给老人手机消毒、清理手机。这是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场景。截至目前,该志愿服务队开展应急救护与法律保障知识讲座500余场次,受众几万人。

人道精神传播志愿服务队每年公益捐款3万元以上,活动60余次,帮助空巢、失能老人;资助困难家庭儿童上学、生活;义务到工地为进城务工人员理发等,志愿服务时间达两万多小时。

积极开展“红会送医”活动。组织郑州人民医院等10家医院的专家志愿者开展送医志愿服务,全年共组织医疗专家志愿者237人次,在12个乡镇卫生院,开展送医活动25次,解决疑难病例169例,组织线上线下专题讲座54场,帮带基层医护人员670人,受益群众3218人。

志愿服务助力驻村帮扶工作。结合所驻村实际,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工作落实,积极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特大暴雨安防、疫情检测防控等工作。走访慰问家庭困难群众100余人次,为困难家庭送上米、面、粮油以及新春祝福;为村里协调矿泉水、方便面、消杀器材等价值20余万元救灾防疫物资;投入2万余元购置文化娱乐和办公器材,改善办公条件,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组织“红会送医”义诊活动5场(次),义诊群众500余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医护专家的诊疗和服务;组织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3批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

这几支服务队只是庞大的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的缩影,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展现了红十字风采,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着郑州大爱,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6

传播人道精神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蓬勃发展

2021年11月3日下午,郑州二十四中开展了一场“红十字进校园,应急救护普及培训”主题活动。

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的讲师团队从“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意外伤害、创伤救护四步曲”四个方面展开讲述,重点就现场救护黄金四分钟应该怎么做、徒手心肺复苏步骤和海姆立克急救法展开详述,并以现场操作的形式宣传介绍急救知识。讲师团精心准备、风趣讲授,学生们认真聆听。随后,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和训练。讲师示范、手把手耐心指导,学生们积极踊跃参与。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青少年红十字工作开展,去年9月,市政府发布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文明办、共青团和教育部门要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把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融入学校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此,市红十字会联合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在全市青少年中弘扬红十字精神、普及红十字运动知识和应急救护技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至目前,市属43所学校全部建立了学校红十字会,发展红十字会员和红十字青少年会员20000余人,9个区县(市)成立了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各学校红十字会利用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世界急救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节点,联合卫生、教育系统在校园开展心理健康咨询、预防艾滋病、远离烟草和毒品等健康教育服务,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2021年举办“郑州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骨干培训班”,加强了学校红十字会专兼职干部交流,推动了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全面开展。

面对未来,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丁振勇表示,新的历史时期,市红十字会将按照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关于“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各条各块的工作都要向着国内先进城市、国际一流水平看齐,争取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崭露头角、取得领先”的工作要求,主动对标全国,自觉服务大局,并将着力在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中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用心解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先出彩、出重彩。

2021年郑州市红十字会捐赠收支情况

一、捐赠收入

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郑州市红十字会累计接受社会捐款257.26万笔,总计金额142,555.68万元。

(一)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捐款141,468.28万元。

(二)支持山西抗洪救灾专项捐款546.14万元。

(三)日常人道捐助等捐款541.26万元。

二、捐赠支出

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累计支出107,474.55万元。

(一)用于洪涝灾害救灾及灾后重建支出106,589.48万元,其中:(1)下拨各区县(市)抗洪救灾、受灾群众安置、受灾群众救助、灾后重建项目94,912.30万元;(2)拨付市域公共服务单位(主要是医院、学校、地铁公司、公交公司)抗洪救灾、公共服务设施恢复、灾后防疫消杀7,826.38万元;(3)根据捐赠人意愿支援河南其他地市抗洪救灾3,850.80万元。

(二)发起专项援助活动支援山西抗洪救灾546.14万元。

(三)日常人道救助支出338.93万元,其中:(1)救助困难群众21.50万元;(2)开展博爱助学项目150万元;(3)“彩虹视界”项目建设爱眼屋、健康教室费用21万元;(4)春节期间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43.33万元;(5)其他支持红十字事业项目支出103.10万元。

三、待拨付资金

待拨付资金35,081.13万元。

(一)已安排34,878.8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减灾避险等项目,将按照工程进度或在项目单位提供必要的相关审批材料后陆续拨付,并在重建工作结束验收合格后全部拨付完毕。

待拨付资金涉及的项目主要为:(1)亚布力防汛救灾专项基金项目;(2)需要按施工进度分期拨付各区县(市)的重点灾后重建项目、基层卫生院(站)、学校恢复重建项目;(3)已列入资金使用计划,尚未按要求提供必须的用地、规划、施工相关审批材料的项目;(4)区县(市)申请的需通过审核论证的博爱家园等减灾避险项目。

(二)日常捐赠待支出金额202.33万元,继续用于人道事业救助相关项目。

(因去年以来捐赠收支数量巨大,报纸版面无法登载。郑州市红十字会资 金 收 入 和 已 支 出 情 况 请登录郑州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www.zzshszh.org.cn 查询。)

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

一、国际红十字运动

国际红十字运动

国际红十字运动又称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三个部分组成。国际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场救护,创始人是瑞士人亨利·杜南先生,其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从事人道工作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与联合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并称世界三大组织。

世界红十字日

为了纪念亨利·杜南对世界红十字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执行理事会1948年决定将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定为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红十字日”成为国际红十字运动中最重要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根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选定的主题、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红十字会均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宣传活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

1986年,在日内瓦召开第25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上通过的“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运动章程“,将“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等七项基本原则作为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

人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痛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公正: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中立: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

独立: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始终保持独立,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志愿服务:本运动是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形式得到好处。

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工作。

普遍: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运动中,所有红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再次提出:本运动所信奉的箴言“战时行善”和“通过人道获得和平”,共同表达了运动的理想。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标志是指红十字、红新月以及红水晶。红十字标志是国际人道主义保护标志,是武装力量医疗机构的特定标志,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红十字标志是红十字运动的象征,体现着当今世界的人道与同情。它的存在和正确使用,对于执行人道主义保护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标志使用包括两方面:

1.保护性作用

红十字标志的保护性使用,是指在武装冲突中,冲突各方依照相关规定佩带红十字标志的人员和标有红十字标志的处所及其物品、医务运输工具,必须予以保护和尊重。

2.标明性使用

红十字标志的标明性使用,是指对与红十字活动有关的人或者物的标示。

红十字标志不得用于:

(一)商标或者商业性广告;

(二)非红十字会或者非武装力量的医疗机构;

(三)药店、兽医站;

(四)商品的包装;

(五)公司的标志;

(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规定可以使用红十字标志以外的其他情形。

二、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创立,起初名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建会后一直从事救护伤兵、救助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1906年,清政府签署承认了《日内瓦公约》。1907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1911年,中华民国将其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协商,“中国红十字会”改组,周恩来总理主持并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在国际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协助政府履行人道领域的国际承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参与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国际人道援助以及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郭明义等一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三、郑州市红十字会

郑州市红十字会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曾一度停止活动,1986年恢复工作,1996年被批准为隶属市卫生局领导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6月,郑州市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被市编委批准为正县级单位,由市政府领导联系,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近年来,郑州市红十字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红十字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灾害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抗洪救灾、脱贫攻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段静娜 张源 文 谭纪刚 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