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藏若虚 容貌若愚
小卓玛(国画) 马国强
樱桃熟了
布谷声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客观复原历史细节
临江楼览胜(国画) 李 明
嵌入汉语内核的深邃思考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藏若虚 容貌若愚

♣ 王 剑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的一户农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邻居们纷纷跑来围观,只见这个婴儿长相怪异:白眉白胡须,两只耳朵又长又厚。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说:“这孩子耳朵大,老相,起名叫老聃如何?”旁边一位老者接腔道:“好是好,就是不顺口。孩子生在李树下,干脆就叫李耳吧!”大家齐声附和,一时间欢声笑语飘满这个农家小院。

这个被称作“李耳”的孩子,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圣贤老子。老子从小聪颖好学,经常与村子内外的读书人谈论典籍,他思维敏捷,语出惊人,连他的师傅商容都常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二十岁时,老子被人推荐到东都洛邑的太学深造。进入太学,老子如鱼得水,如龙升空,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下来,老子学问精进,声名远播,成了京城里的香饽饽。不久,周天子授予他守藏室史的官职(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室是周朝典籍的收藏之所,荟萃天下简牍之精华,实为天下学问之渊薮。老子身处其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声名日隆,成为四海之内学识渊博者的代名词。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南宫敬叔慕名入周,拜见老子。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周礼之后,又引孔子拜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当即教授孔子乐律、乐理;随后又引孔子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孔子感叹不已,顿觉获益匪浅。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叮嘱他要像“良贾”“深藏若虚”;要像“盛德君子”“容貌若愚”;要去掉“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然后有所作为。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回到鲁国,孔门弟子问道:“老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孔子说:“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走,而老子却像乘风云上天的龙,飘忽不定。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这是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在洛邑的一次见面,史称“巨人之会”。孔子见过老子后,一改过去张扬的做法,变得深沉内敛,遇事客观冷静,思想开始走向成熟。这一年孔子34岁。

谁料想,天有不测之风云。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了内乱。担任守藏室史30年之久的老子,却因内乱受到了牵连,被迫辞职归隐。他骑一头青牛,郁闷地奔向函谷关,欲西游秦国。

函谷关令尹喜远远望见一老者白发如雪,红颜素袍,紫气罩身,仰天长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他急忙把老子请进关内,好吃好喝好招待。老子吃完喝完一抹嘴,想走。尹喜说:“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老子盛情难却,就捋起袖子开写了。鸡叫一遍,老子在写;鸡叫二遍,老子还在写;鸡叫三遍了,老子仍在写。赶在日出前,老子一口气写出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放下纸笔,老子骑着青牛径直出关。至于去了哪里,后人“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本源,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遍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甚至军事学,大大发展了中国人的理论思维和直觉思维,开创性地建立了完整的中国哲学体系,对世界学术、宗教、政治和文学艺术影响很大。老子也因此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东方三大圣人之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河南鹿邑的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唐玄宗亲临“太清宫”拜谒;宋真宗即位后,对老子尊崇有加,亲笔书写“先天太后赞”碑。此碑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为现今中国国内道教同类碑刻之最。鹿邑县城东北角上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人称“老君台”。当年,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发射了13发炮弹,奇怪的是竟无一发爆炸。见此情景,日军炮兵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后来,曾参与此次炮击的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在老君台立下“和平碑”谢罪,祈愿世界永远和平……

老君台上有一尊青铜坐像,老子长髯端坐,紧绷嘴唇,宁静缄默。然而,他深邃的眸子里,却闪烁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辩证思想,流动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警示,饱含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思。而这些,正是千百年来让一代代后者对老子充满敬畏的理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