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八大山人自题诗(书法) 窦效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我国每年的稻米消费量大体在1.92亿吨左右。粮食专家分析:从消费结构上,食用消费约1.4 亿吨,饲料消费约3150万吨,工业消费约1000万吨,种子用粮约100万吨,损失损耗数量约500万吨。从品种上看, 水稻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与生产区域相适应,北方以消费粳米为主,南方多数地区消费的主要是籼米。另外,由于早籼米食用品质较差,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减少了早籼稻的播种面积。目前早籼稻除满足部分低收入人群食用需要和米制品的加工需要外,正逐步退出城市居民的口粮消费领域。外形美观、食用品质较好的中晚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稻谷消费量呈稳定增长态势。

米弟米妹

麦类作物是“幼子守灶”,小麦当家;“米家”则是长子做主,大米为王。“大的亲,小的娇,就是不喜欢二杠腰。”被叫作“米”的粮食中, 最重要的是大米,然后是小米,其他“米弟米妹”,我们则知之甚少。

菰米是一种让现代人陌生的古代粮食作物。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有云:“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诗中的“雕胡饭”,即是菰米饭。对现代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菰米几乎是盲区,没几个人了解它。

菰米又称雕苽、雕胡、菰粱、安胡,是禾本科稻亚科稻族菰属的“中国菰”的颖果,是一种挺水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中南部均有它的领地,主要生长在湖泊边缘的浅水沼泽、池塘、水田边。

菰米的食用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代。《周礼·天官》中记述:“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礼记·内则》有“蜗醢而菰食雉羹”的说法。《周礼·天官·膳夫》则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郑玄注:“六谷:稌、黍、稷、粱、麦、菰。菰,雕胡也。”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称:“雕胡是菰蒋草米,古人所贵。”史料说明,菰米在我国古代就是重要的六谷之一,并被当作上等的粮食。

从唐代文学家李德裕“虽有菰园在,无因及种时”(《思山居十首·忆种菰时》)和晚唐诗人韦庄“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赠渔翁》)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唐代菰米是有人工栽培的。

因为“中国菰”种子成熟期不一致,还容易脱落,收集难度大,加上产量极低,所以很少被当作粮食作物人工种植。也是这个原因,它开始从粮食界向更“高贵”的中药界迈进。

北宋中期药物学家苏颂如此为菰米“定位”:“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由此可知,到了宋代, 菰米作为主食逐渐减少,仅仅是用来荒年充饥。

“中国菰”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水生蔬菜——茭白(也叫菰笋、高笋、茭瓜等)。中国菰的秆基嫩茎,被一种叫黑粉菌的真菌侵袭后,不再结籽, 变得粗大肥嫩,类似竹笋。这个由一粒菰米畸变的病态“菌苞”,被聪明的人类变废为宝,从此餐桌上多了一种经典的菜肴。菰米虽然从粮食界“隐退”了,却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食品中。

薏米也叫薏仁,还有些地方称作药玉米、水玉米等,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既可作粮食,又可药用。《本草纲目》称:“(薏苡仁)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祛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薏苡仁根)捣汁和酒服,治黄疸有效。”

有资料称,薏苡在我国至少有6000~10000年的栽培驯化历史,从黄河流域到珠江流域,从南到北各地区都有分布。世界范围内,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非洲、美洲的热湿地带,均有种植或逸生。《神农本草经》称薏仁有“轻身益气”之功效,可治疗风湿痹痛等。《金匮要略》中有“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方,用来治疗疮痈、肠痈等疾病。

《后汉书·马援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南方边疆打仗时,因气候潮湿闷热,瘴气横行,很多将士都染上了瘴疟之疾。马援便使用当地民间用薏苡治瘴的办法,效果很好,军队战斗力大增,屡战屡胜。马援凯旋时,就带回几车薏苡种子。这些薏苡种子却给马援带来了无妄之灾。他死后,朝中一些奸佞之人竟然诬告那些种子是他搜刮来的大量明珠,并由此造就了一个成语——薏苡明珠。当时,朝野也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称其为“薏苡之谤”。白居易的诗中曾有“薏苡谗忧马伏波”,说的即是这个典故。

近年来,曾经被我们冷落的薏米又热起来,因具有除湿之功效,薏米成为城市人餐食中的主要配角。

在大多数人看来,芡实是一种中药材,但古代也是被当作粮食的。宋代寇宗奭撰写的《本草衍义》中如此记述芡实:“天下皆有之,临水居人,采子去皮,捣仁为粉,蒸炸作饼,可以代粮。”李时珍则称,芡实“花在苞顶,亦如鸡喙及猬喙,剥开肉有斑驳软肉裹子,累累如珠玑。壳内白米状如鱼目。深秋老时,泽农广收,烂取芡子,藏至囷石,以备歉荒,其根状如三棱,煮食如芋。”

芡实的别名很多,鸡头米、卵菱、鸡瘫、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乌头、鸿头、水流黄、水鸡头、刺莲蓬实、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等说的都是它。芡实在我国分布很广,从黑龙江到云南、广东等地都有种植。《本草求真》评价说:“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 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 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昔日“可以代粮”“以备歉荒”的芡实,被人们捧上中药的神坛之后,如今又有回归厨房之趋势,被一些城市人拿来作为养生食品,也算恢复了原有的粮食身份。

丝绸之路与粮食革命

中国是美食的国度,各种食物都能吃出花样来。孔子就有“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之说,对饮食极为讲究。但秦汉以前,人们的食物种类其实少得可怜,今天常见的诸如葡萄、石榴、黄瓜、豌豆、绿豆、扁豆、蚕豆、芋头、茄子、菠菜、无花果、莴笋、南瓜、丝瓜、西瓜、苦瓜、甜瓜、开心果、核桃、向日葵、玉米、番茄、芝麻、土豆、花生、草莓、苹果、花菜、卷心菜、洋葱、腰果、大蒜、大葱、香菜、红薯、辣椒、胡萝卜、胡椒等,那个年月统统都没有。

有汉一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汉武帝即位不久,得知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国古书上称“禺氏”。秦汉之际,大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同匈奴发生冲突,至老上单于时, 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大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大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 夹击匈奴。

11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