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忘初心(书法) 宋家平
贾鲁河的历史变迁
儿童诗一束
清 澈
《如雪如山》:多维度展现当代女性生存状况
草原四月(油画) 钟华友
寂寞时光一钓钩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贾鲁河的历史变迁

♣ 陈文央

贾鲁河渊源于战国时之鸿沟,古称汴水、汴河、通济渠等,后元朝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贾鲁在治理黄河时,顺势将两岸众多河流进行疏浚,郑州的河图就成了今天的模样,百姓感念其功德,遂名之贾鲁河。

其干流源出密县(今新密市)白砦乡(现为镇)杨树岗与良水寨两村脚下,两村隔峪相望,峪底有一泉眼,泉水喷涌而出,水质甘洌,溉田养物,人杰地灵,造福百姓,被当地人尊之曰“圣水”,该峪也就称之为“圣水峪”了。圣水峪泉水向下流淌,途经著名的三李温泉、冰泉及胡家池、申家池汇入,蜿蜒而下,贯郑州,经中牟,过开封,达于沙颍河入淮。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圣水峪仍是泉水翻涌,水势浩大,两岸百姓在河道上架设的两盘石磨,在水流带动下,磨盘尚能飞速转动。利用石磨加工米面、秸秆饲料,带动弹花机加工棉花被套等。泉水使两岸山坡披上了绿装,给两岸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的童年时光,给周围百姓带来的是满满的福气。

曾几何时,贾鲁河涝时洪水暴虐,旱时无水灌田,沿途百姓深得其福也深受其害。面对这种局面,为锁住蛟龙,战胜旱魔,减轻灾害,让贾鲁河永久造福人民,1959年11月,郑州郊区人民开始修建尖岗水库。中途因故辍工十余载,后于1969年11月复工续建。来自郑州郊区的数千名民工,坚忍不拔,日夜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成伟业。不但解除了沿岸百姓的洪水威胁,而且解决了天旱的用水难题。又从北边引来了黄河水,成了郑州市区居民生活用水的备用水源。但只见当年尖岗水库,大坝巍巍,高塔峨峨,水清岸绿,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春夏秋冬无穷水,东西南北有晴天”,尖岗水库诚为省会郑州璀璨之明珠。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地质、环境、气候的变化,郑州也和全国北方大部分城市一样,出现了严重的旱涝不均的天气现象;再加上河道上游过度开采矿藏,破坏了含水层;山区群众为解决吃水问题,打的井越来越深,造成地下水严重下降。圣水峪的泉水不再涌出,尖岗水库基本上无水可拦,入不敷出,备用水源地位也岌岌可危。下游河道更是雪上加霜,没有天然径流,贾鲁河完全变成了郑州的“龙须沟”。

人民盼望山清水秀,盼望绿水青山。为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党中央英明决策从丹江口引水北上。2014年12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清澈甘甜的丹江水通过人造河道、涵洞与渡槽一路北上流经郑州。长途跋涉的丹江水经过南水北调主干渠22号口门提水注入尖岗水库,很快水库恢复了往日容光,又成了郑州市民的“大水缸”,同时通过饮水工程,把水送到了长期缺水的新密市的千家万户。由此,尖岗水库便成了今天贾鲁河的“新源头”。

贾鲁河的水源单靠南水北调显然是不现实的,郑州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南水北调通水后,借机把之前从黄河饮用水的指标调整为生态水指标,建设邙山提灌站复线引水工程、牛口峪引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入贾鲁河,基本上解决了贾鲁河断流问题,为恢复贾鲁河生态奠定了水源条件。

水源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河道因年久失修,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萎缩,生态破碎,文化缺失,防洪标准低,环境脏乱差,郑州人民要求治河的呼声很高。201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下决心对贾鲁河进行综合治理。投入资金164亿元人民币,从尖岗水库大坝下游至中牟县大王庄弯道治理段,根据不同的河段特征,梳理出“源、界、汇、兴、泽、盛”的六个主题分区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河道疏挖、护岸衬砌、生态绿化、截污治污等措施,目前已经大见成效。

在建设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工匠大众的群策群力、辛勤劳作下,建成的贾鲁河市区段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首先实现了水安全。通过生态建设手法,让大自然的力量参与做功,为水质净化、过滤雨水污染起到很好作用,实现了河道的城市自然景观功能,恢复水生态,建设生态廊道,为鸟类、鱼类及其他生物提供生存及发展的廊道空间。提升水景观,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宽阔的休闲空间及亲水空间,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城市水综合体,为解决民众的出行、生活、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幸福河”要求。

贾鲁河的成功治理,体现了在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教导下,郑州人民发扬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略,奋发图强,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党群团结奋斗,体现了郑州科技精英,工匠艺高水平,绽放出光彩夺目的辉煌成就。贾鲁河成为省会郑州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