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两颗风云“新星” 投入业务试运行
芦山6.1级地震 属2013年地震余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消毒工作指引
短期内芦山再次发生 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我国儿科医疗资源不断扩容
转向常态化防控 熟悉的上海回来了
海洋牧场新牧歌 “蓝色粮仓”孕生机
端午夜赏“夏季大三角”,形状酷似大粽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消毒工作指引
强调精准规范
6月1日,工作人员在中国电影博物馆2号影厅消毒。 近日,北京市在继续分区分级做好社会面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连续7日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的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美术馆、文化馆和体育健身等非地下空间场所按照50%限流开放。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坚决杜绝入户消毒技术不规范、严格规范疫源地终末消毒、指导各行各业疫情期间开展预防性消毒……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精准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明确消毒工作细则和消毒指引。

一“坚决”四“更加” 提升精准规范性

消毒是落实“人、物、环境”同防、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此前,个别地区群众反映疫情期间消毒工作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影响。本次通知明确了一个“坚决”、四个“更加”。

通知指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坚决杜绝入户消毒技术不规范、操作简单粗暴、执行跑偏走样等问题发生。要更加注重对消毒技术规范和流程的严格要求,更加注重加强消毒事前、事中、事后沟通,更加注重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过程监督,更加注重对公众开展消毒知识和有关规定的宣传解读,精准规范开展消毒。

疫情防控消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技术要求高、覆盖范围广、流程较复杂。把做好疫情防控消毒工作落在“精准规范”上,就能既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又最大限度降低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放松消毒”和“过度消毒”

都不可取

今年以来,传播性和隐匿性显著增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进一步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再次警示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1年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科学精准开展消毒工作,并发布了一系列技术要求。

此次再次发布通知,进一步根据最新情况分别制定了针对专业人员使用的《疫源地终末消毒工作细则》、群众科普和公共场所使用的《公众预防性消毒指引》。

其中,《疫源地终末消毒工作细则》进一步细化了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消毒方法,优化了入户终末消毒的技术操作流程,增加了针对不同污染物品、环境的无害化处理方式方法等内容;《公众预防性消毒指引》重点突出了对家庭和公共场所日常性清洁消毒的指导,防止出现“放松消毒”和“过度消毒”两种倾向。

高度重视也要兼顾温度

精准规范开展疫情防控消毒,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把工作做得更有“温度”,可以从分级分类处置、优化技术操作流程、做好回应和解读、加强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价等入手。

以社区、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消毒为例,通知明确,在封控区内以阳性感染者居住地、周边住户相邻外环境及其活动轨迹为重点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管控区内则以日常清洁为主,消毒为辅;农村地区和城中村消毒前,应针对当地环境和居住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

以入户终末消毒操作流程为例,通知明确,消毒前,加强与住户的充分沟通,了解房内状况和物品性质,告知其消毒工作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争取理解和支持;消毒过程中,根据环境风险和物品特性,正确选择消毒产品和消毒方法,针对污染风险较小、不耐腐蚀或现有方法无法消毒的物品,加强风险研判,视情况采取密闭封存、长时间静置等无害化处理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物品损坏和环境污染;消毒完成后,及时做好社区公示告知工作。

坚持就是胜利,防控重在落实。精准规范、科学有效、兼顾温度开展消毒工作,共同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