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办印发《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
国务院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
北京:地铁全路网 车站全部恢复运营
2022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启动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 指导抗旱保夏种促夏管
上海石化火灾现场 应急处置基本完成
珠江流域再次发生 流域性较大洪水
明日17时14分夏至:盛夏来临
5月份河南经济 运行基本稳定
我家有“米”初长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家有“米”初长成

(上接一版)2015年10月31日,“下撇”落地,旨在打通西南通道的郑渝高铁河南段开工建设,2019年12月1日开通运营。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通过郑渝高铁,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联系更加紧密,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2月24日,“捺”指东南的郑合高铁开工建设,2019年12月1日郑阜高铁开通运营;郑阜高铁全长2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设郑州航空港站、许昌北、鄢陵、扶沟南、西华、周口东、淮阳南、沈丘北、界首南、临泉、阜阳西等11座车站。郑阜高铁沿线的阜阳、周口是我国务工人员输出集中地区,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10月29日,“上撇”连接东北的济郑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开工建设,2022年6月20日开通运营,填补豫东北地区高铁的空白。至此,河南所有地级市全部通车高铁,一个用铁轨画的“米”字,浮现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济郑高铁山东段正线全长约17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在山东境内途经聊城、德州、济南三市,计划设车站5座,目前正在建设中。

形成“123出行交通圈+快货物流圈”

十年来,郑徐、郑渝、郑阜、郑太高铁相继通车,“米”字形最后一撇济郑高铁的开通,使郑州成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城市,形成辐射全省17个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

四通八达的高铁将河南各个省辖市相连,将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相连,不只是一场经济地理上的革命,也是一场时空观念上的革命,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全国上演“同城记”。

从日均发送3000人到8.5万人,郑州东站的“十年变迁”很好地印证了铁路枢纽就是最耀眼的金字招牌。2012年9月28日,京广高铁郑武段开通运营,郑州东站开站营业。初期每天开行旅客列车24对,日均发送旅客3000人;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后,列车开行上升到108趟,日发送旅客也上升到1万多人。2021年,郑州东站日均开行旅客列车689列,全年发送旅客3087.5万人次,日均8.46万人,并于2021年4月3日创单日客发20.6万人的历史新高。十年来,郑州东站累计发送旅客1.8亿人次。

家住南阳市宛城区的张先生是郑渝高铁的常客,2016年他被调到郑州工作,当时往返于郑州与南阳的交通工具只有普速火车和汽车,通勤时间单程4个多小时,“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最多住一天就要返回”。他坦言,那时不是“双城生活”,是“异地折磨”。郑渝高铁郑襄段开通后,郑州到南阳只需1个多小时,南阳东站每天开行列车50多趟,张先生坐高铁通勤,每周都能和家人团聚两三次。

20日,郑渝高铁全线通车,郑州到重庆最快4小时23分直达。早上郑州胡辣汤,中午重庆涮火锅……千里之外的双城生活也能变得如此“随心所欲”。

高铁是一条线,亦是一张网,具有串珠成链的能力,不仅加快城市间的交流速度,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融,也让中小城市与大城市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被沿线地区看作是发展命运转变的契机。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后,郑州到新乡最快18分钟可达,到濮阳最快52分钟可达……

专家纷纷表示:“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成,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圈通勤出行“1小时通勤圈”、到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3小时”全国主要城市通达),“123快货物流圈”(中原城市群1天送达、全国主要城市2天送达、周边国家3天送达),可以加速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快迭代的枢纽服务网络,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同时,郑州区位交通优越在发展现代流通、畅通经济循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具有先天优势,铁公机海多式联运、综合集疏能力大幅提升,郑州航空港是全国首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米“字形高铁网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郑州综合交通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更多领域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有助于河南充分发挥已有的产业基础、粮食生产、区位交通、开放通道、城镇化潜力大和人口规模、文化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七大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优势,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重要支撑。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