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张思卿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
给三名航天员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黄河保护法草案二审稿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我国首次专门立法保障民事强制执行
中央财政紧急预拨 2亿元防汛救灾资金
珠江防总将防汛 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
体育法修订草案鼓励公共 体育场所免费向学校开放
吉林新增本土 无症状感染者10例
河北省公安厅通报“唐山 烧烤店打人事件”侦办进展
北京新增5例 本土感染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国首次专门立法保障民事强制执行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翟翔 齐琪)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这是我国首次专门立法保障民事强制执行。

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是实现民事权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成果显著。据统计,2019年以来,人民法院年均办理1016万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年均1.85万亿元。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领域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据悉,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注重总结具有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的执行查控、执行财产变现、执行管理模式,把制约和监督执行权、规范执行行为,以及通过执行实践和司法解释解决不了的法律适用难题作为立法重点。

草案明确了对“老赖”的惩戒措施,规定人民法院可以禁止其进行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可以限制其出境等。草案还对罚款、拘留等制裁措施的适用条件、实施、期限等作出规定,并规定了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措施的适用条件、实施、信用修复等内容。

草案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明确民事强制执行应当公平、合理、适当,兼顾各方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超过实现执行目的所需的必要限度。

草案加强对执行权的监督制约,规定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就人民法院未实施应当实施的执行行为提出申请的制度和自行纠正制度等,进一步解决消极执行、乱执行等执行失范问题。

专家认为,在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编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民事强制执行法,有利于建立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监管有力、保障充分的现代化执行体系,确保司法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行使执行权,确保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