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2版:弄潮逐浪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河潮起满目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潮起满目春
黄河文化公园风景秀丽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黄河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本报记者 武建玲 侯爱敏 杨丽萍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绿城郑州,生机盎然。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谆谆嘱托,殷殷厚望,化为郑州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

作为沿黄城市当中规模最大的特大城市,作为黄河文化孕育形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郑州牢记使命,肩扛责任,迅速行动,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两年多来,我市严格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总要求,聚焦生态保护、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重点,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化推进,奋力谱写呵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的郑州篇章。

做好顶层设计

示范区建设,规划先行。

我市邀请国内著名规划研究和编制机构,依托郑州特有资源禀赋,反复研究论证,划定核心示范区总范围为连霍高速以北沿黄区域约1200平方公里,起步区为桃花峪至花园口段约210平方公里,明确了彰显郑州特色的核心示范区三个定位: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为高标准建设核心示范区,我市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建设高规格、高效率的推进体系。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专项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一办五组”组织架构,组建办公室日常工作专班和专项组工程指挥部,为推进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提供高效组织保障。

形成高起点、高站位的规划体系。精准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联合国家13个部委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使命、黄河战略、郑州作为”主题,编制形成了“1+1+1+N”规划方案体系,为核心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规划引领。

谋划高标准、高质量的项目体系。围绕核心示范区建设,聚焦生态环保与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开放合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建立了1400余项、总投资近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库。

注重生态保护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我市注重生态保护,明确着力点,系统做好母亲河保护治理。

消除风险。聚焦流域防洪、水沙治理调节等关键环节,实施控导工程郑州段全线加固,抓好重要黄河段护岸工程和防洪监测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游荡性河势治理,完善现行河道整治工程体系,畅通行洪通道,切实提高防洪能力。

清理乱象。全面禁止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规定范围内新建高排放项目和各类违规建设,下大力度拆违建、“清四乱”,黄河生态环境1800多个问题全部整治到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协调联动,推动水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强化节水。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配置供给能力。完善中水回用管网系统,推进循环节约用水。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节水改造,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风尚。

优化生态。围绕“三滩分治”推动点、线、面相结合。以治滩为重点,以黄河滩地公园、黄河文化公园一体化建设等工程为抓手,统筹实施滩区、滨水缓冲带、湿地和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等工程,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美化环境。做好绿化设计、景观设计,建立完善与生态、文化、旅游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城市“会客厅”,打造好城市文旅窗口;着力优化全域人居环境,通过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依傍黄河的田园美景。

建设成效初显

核心示范区建设,起步区先行。

郑州市落实黄河国家战略谋划的核心示范区,起步区面积约210平方公里,惠济区约占了其中的75%。

两年多来,惠济区围绕核心示范区三大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制定了起步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实施方案,统筹做好沿黄生态保护、沿线景观、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融合发展规划,用实际行动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站在文化路与黄河大堤交会处,黄河国家博物馆蜿蜒如“几”字,“淌”在蓊郁的树林中。该项目于2021年7月份开工建设,目前,主体结构已封顶。再过几个月,这座特大型博物馆将完工投用,成为展示黄河地理、人文、历史、治理的综合博物馆,也将成为公众听取黄河故事、领略黄河风采、学习黄河文化的新去处。

坐落于黄河大堤北侧的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是郑州全面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起步区建设的重大项目,面积44平方公里,已建成九纵三横27条66公里彩色慢行系统。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观赏黄河的点位,惠济区高标准、精心打造建成南裹头观景点、海事观景点、惠武浮桥观景点3个不同风格的观景点,使游客能进一步亲近黄河、感受黄河。此外,惠济区还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完成了4200亩鱼塘的退鱼还湿生态修复;十八门闸库区复湿项目基本完成,恢复湿地1200多亩。

顺着黄河大堤再向北,约26公里长的郑州沿黄生态廊道惠济段建设项目已全线贯通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这条绿色长廊整体以城市生态景观和田园生态景观为规划重点,布局堤北生态风光带、堤南淤背区生态休闲体验带和延展区森林生态屏障带,还结合道路交叉口、人文历史遗址,建设了不同规模层次具有黄河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的休闲广场、服务驿站等生态景观节点,打造了一个“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休闲体验区。

起步区带动,核心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2020年,我市围绕生态廊道、滩区专项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安全治理和水资源配置优化、黄河文化主地标打造、交通基础网络建设等“九大工程”,重点推进了95项标志性、引领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40亿元。

2021年,我市重点围绕推进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一体化规划建设,提升黄河大提城区段防洪能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等“九个着力”,实施25项重点任务和8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80多亿元。中原花卉科技博览园(一期)已建成开园,惠济到中牟沿黄76.5公里的“百里生态廊道”基本建成,黄河国家博物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黄河颂剧院等项目正加快建设,郑州核心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今年接续发力

今年,我市将认真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市总体发展规划,聚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积极谋划年度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

持续完善规划方案体系。认真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规划,研究编制《郑州市“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行动。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新时代治黄的基本方略,编制完成《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持续推进西部邙岭绿化及滩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守护母亲河,确保黄河安澜。完善防灾预警监测体系,突出工程性治水,补齐防灾基础实施短板,统筹推进引水排洪、生态治理等工程,强化黄河滩区综合治理,系统提升黄河大堤郑州城区段防洪能力,确保黄河郑州城区段长治久安。

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编制完成《郑州市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深度实施节水控水行动,加快推进圃田泽水循环、观音寺水库调蓄等工程建设。

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打造中国同其他大河流域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国际级平台;高标准承办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进一步提升郑州黄河历史文化软实力。

加快起步区建设。全面落实起步区建设方案,编制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交通专项规划》。加快“两个片区”核心板块建设,推动荥泽古城文旅融合、荥阳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力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开工建设。

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编制完成《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积极筹备郑开同城化联席会议,共同推进郑开同城化民生实事落地实施;与西安、洛阳等城市沟通对接,谋划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启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问题研究,共建沿黄生态、科技创新和文化复兴示范带。

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黄河安澜、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历史文化、高质量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等领域,谋划建立郑州市“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颂剧院、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沿黄生态廊道、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巩义伊洛河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郑州,正努力与沿黄兄弟城市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