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7版:微光成炬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城温暖一城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城温暖一城情
5月5日郑州市按下“暂停键”,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开展
5月3日上午10时,郑州市桐柏路洛河路附近核酸检测点一片忙碌景象
数百名医务工作者奔赴抗疫一线 本版图片均由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宗福 摄

本报记者 汪辉 王红

今年以来,我市遭遇了两轮新冠肺炎疫情无情袭击。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1300万人民闻令而动、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万众一心,赢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些瞬间令人动容。在一次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全市广大白衣战士逆行出征、无私奉献,广大党员干部双向奔赴、冲锋在前,无数志愿者挺身而出、勇毅前行……一时间,“天使白”“志愿红”“爱心泪”,成为商都大地最靓丽的风景。

萤火虽微,可汇星河。疫情之下,这些“天使白”“志愿红”等英勇无畏的逆行者,心中有光、向光而行,犹如漫天萤火汇聚成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如炬火般破雾而出划破阴霾天空,照亮这座城市,点亮万家灯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力量和战胜疫情的信心,为郑州这座大爱之城带来美好希冀和期盼。

“天使白”:

最让人破防的瞬间

一位大白跪着温柔地说:“小朋友别怕!”

1月12日早上,家住二七区康桥华城10号楼的张女士,拍下了一段医护人员上门入户做核酸检测时的视频迅速被转赞刷屏。

不少网友看到视频后,纷纷留言: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暖暖的感动,向医护人员致敬!”……

面对网友如潮点赞,郑州交运集团交通医院的医生王宏超说:“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我希望尽快打赢防疫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

正如网友评价说:医务人员这一跪,降低了高度,却增加了城市温度。他们用最美的姿态、最令人破防的一个个瞬间,勾勒着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感人、最美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组令人动容的镜头。

天还没有亮,一个个“大白”,骑着电动车连夜赶往核酸检测一线,她们先挨家挨户上门为重点人员检测,然后顾不上休息,匆匆赶往指定社区开展检测……

由于连续工作,休息不好,加之天气炎热,不少“大白”累晕倒了,一位“大白”醒来第一句话却是:“是不是给咱社区丢人了,耽误大家进度了!”

这是一组争分夺秒、日夜奋战的镜头。

深夜,市疾控中心的流调队员王小丽,正一手拿着电话,一手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这一通流调电话,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六、七页纸,整整打了2小时23分钟。而这只是流调队员中最普通的一个工作场景。

疫情发生以来,在每一例精确到分秒的行程轨迹背后,都凝结着他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的汗水。

为了保障全市战“疫”中药供应,在市中医院——郑州抗疫中医药保供中心,60多台煎药机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工作人员经常忙到凌晨3点,常常是工作服湿透了,双手烫红了,腰也直不起来了。

疫情期间,正是无数“大白”执甲逆行出征、以生命赴使命,才为我市疫情“双清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志愿红”:最令人温暖的瞬间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年轻,我报名!”“我经常做志愿者,我参加!”……疫情来袭,这是发生在我市社区常见的温暖一幕。

5月3日,我市发布通告,号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立刻向居住地所属社区报到,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全面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一时间,在全市各个居民小区,在疫情防控一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纷纷就地转岗变身“志愿红”,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温暖着、感动着整座城市。

一座城守望相助,千万人聚力成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党员志愿者。

疫情期间,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市、区三级机关党员“双报到”,76126名党员下沉至4421个社区。全市8.6万名基层干部和40多万名党员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冲锋战斗在最前线,在大战大考中践行使命担当。

二七区人和路街道华府社区党支部书记江芸,每天工作18个多小时,面对腰伤复发,带上护腰咬牙坚持。

市老干部大学党支部书记陈霞,因避让车辆跌倒,导致左胳膊骨折,但她没有一丝怨言,毫不退缩仍坚守岗位。

“这些天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大白’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不容易。”一名社区党员志愿者说,“虽然我也常常热得满头大汗、站得腿脚酸麻,但这和高温下还穿着防护服坚持工作的‘大白’,以及一天到晚连轴转的社区工作人员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

——他们是自发加入的平凡而普通志愿者。

在雨中、在骄阳下,他们戴着红袖章,穿着红马甲,穿行在核酸检测的现场,或忙碌于给百姓送蔬菜等物品的路上。

郑东新区一家水果店老板,在外地听闻遭到疫情,想到主城区做志愿者,被劝阻后,于是把整店的水果送给医护人员。

为做好由沪返豫大学生集中隔离观察工作,我市团组织在东站开展了青年志愿者专项服务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主动担当作为,用行动描绘出抗疫一线的最美青春。

数据显示,5月3日起,全市共有5016支志愿服务队投入行动,累计招募志愿者407949名;日均上岗志愿者131087名,单日上岗志愿者峰值为162091名;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1227.42万小时。

“爱心泪”:最令人自豪的瞬间

疫情之下,为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我市积极通过12320、 “郑在抗疫”平台等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全力保障群众就医等需求。

平台工作人员以求助救援信息为号令,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不少人都流下委屈的眼泪,而每当求助者问题得到满意解决,他们又都深感自豪与骄傲,流下了幸福的“爱心泪”。

●12320接线员都掉过泪

“我现在在某某市,即将出差去郑州,想咨询一下当地防疫政策”。

“我收到大数据局推送赋码短信,请问怎么进行改码操作”……

“疫情常态化下,12320主要接入热线是疫情政策咨询,我们这边无法为您进行变码,这个复核转码权利在社区,需要您与社区联系”“您要自驾到郑州?按照防疫规定,由于您所在城市为疫区,即使是选择自驾,您也是下不了高速的”……

夜色中,只要拨打12320健康热线,电话那端,永远能听见她们的声音,温暖而坚定。

王阿姨所住的小区老人居多,行动不便,无法及时清理单元楼内的生活垃圾,通过拨打12320热线投诉,这个问题就被迅速转交给相关处室,并于3个工作日内妥善解决。

“本是试试看,没想到12320处理问题这么快,真是为我们小区居民办了件大实事。”王阿姨说。

卫生健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作为市卫生健康及疫情政策咨询热线,12320每天的电话呼入量都在持续高位运行。

今年26岁的张晶晶,在12320接线员岗位上已工作了两年,谈及第一次哭鼻子的经历,她说:“没啥,当时对方在高速上突然发现自己码变色了,打电话让我们给他调码,但我们确实没有这个权限,开始对方比较激动,言语有些过激,我当时就哭了,后来换个角度,也就想通了。”

市疾控中心宣教科朱俊说:“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打进电话的市民普遍相对焦虑,当有些要求我们没有能力实现时,责怪甚至是辱骂也时有发生,很多接线员都掉过泪”。

●“郑在抗疫”平台 “爱哭的小燕子”

“快、快、快!拿纸!婷婷又哭了!”5月7日下午,同事一扭头,发现刘婷婷泪流满面。

原来在处理后台信息时,她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求助,求助人的妻子因难产去世,刚出生的孩子还在医院,求助人因黄码无法进入医院接走孩子,请求平台帮助。

她一边将交办单转办至相关部门,一边不停地控制情绪,但一想到失去妈妈后可怜的孩子,她再次留下无声的泪水。

刘婷婷是一名90后,是 “郑在抗疫·一帮到底”平台信息处理员,被称作“爱哭的小燕子”。因为每一条紧急的求助,每一位市民的急难,都时时刻刻牵动着她温柔细腻的心。

“能帮助到别人,我是真的打心眼里开心。”刘婷婷说,在“郑在抗疫·一帮到底”平台,有这么一句话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那就是“每个个体的需求,即便再微小,也值得去重视;每个个体的寻助,声音再微弱,也值得被听见。”

●“一直都在”回答让人泪奔

“一直都在”,是正观新闻冬呱视频制作上线的《媒体人视角看抗疫背后的故事》纪录短片。

该短片通过对拍摄制作者、正观新闻冬呱视频记者申佳鑫的采访,呈现了她在隔离防控中不忘采访的敬业精神,和她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视角下直面疫情的心路历程。

在最终呈现的短片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大白”一句坚定的“一直都在”,却让无数人瞬间破防。

短片一经上线,就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累计获数百万点击量,登上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各大媒体平台热搜热榜。

“每天看到防疫工作的报道和视频,都会觉得他们真的很辛苦”。所以当她打开家门又迎来一个“大白”的时候,就下意识地问对方连续工作了多久,是不是好几天没回家了?

“没想到对方先稍愣了半秒钟,然后直接说了一句‘一直都在’。听到这话,我当时也是一愣,先是被惊到,然后就是泪奔”。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