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时代印痕 悄然变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时代印痕 悄然变身
——寻访城市水塔
7月6日,北晨颐商苑小区。退役的水塔不再承担原有功能,悄然变身成为扮靓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7月13日,苗圃社区。无人机全景功能拍摄下的场景。这座老水塔历经近30年虽已停用,却依然占据附近建筑群的“C位”。
7月6日,北晨颐商苑小区。退役的水塔被不定时维护刷漆装饰,扮靓居民美好生活。
7月18日,南阳新村小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这座水塔一直伴随这里的居民生活,如今水塔下的老年生活悠然惬意。
7月14日,电力机械厂老厂区。这座水塔历经30多年,身板尚且硬朗。如今这里经过改造变身为文体活动和办公场所。
7月6日,金水西路老郑州西站。如今这里早已经进行了水网改造,水塔成了老职工和居民们的“生活记忆”。
7月12日,水塔屹立城市间,白鸽相伴,见证社会发展。
7月12日,这座水塔最初是为铁路作业和铁路职工家属生活用水而建,如今虽然停用,却见证着发展的一路高歌。
7月10日,郑州果树研究所。 87岁的黄老先生深情望着这座伴随了他们奋斗生涯的老水塔,思绪万千。
扫码欣赏更多精彩影像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旋律,每座城市也都有它耀眼的光芒,或跌宕起伏,或光辉灿烂。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会随时偶遇已经退出时代舞台的建筑或设施遗迹。水塔,便是这历史长河里、社会发展中一个明显的时代印记。

这些依旧屹立在郑州市区的水塔,绝大多数都已经被停用,最初建设水塔的目的是工业、企业以及家属院、小区等用水方便。曾经的那个年代,水网系统不完善,经常遇到无法用水的现象,于是便有了水塔,将水从地下抽取到顶部水罐内进行自动水压调控,从而达到用水需求,也有储水的功能。

想就近一睹老水塔的风采,也只能去一些老厂房区、铁路沿线以及老家属院了。若你遇到这样一座水塔,请好好抚摸一下,仔细聆听属于它的那个年代的故事,这些屹立城市间的水塔,最“年轻”的也经历了近30年光景,那个时代的故事我们未必有它们清楚。记者寻访到了近30座郑州水塔,都在悄然改变,在这组影像中,它们有些已经 “华丽变身”……

采访中,有一个故事令人感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内一座30多岁的水塔下,伴随87岁高龄的黄先生娓娓道来,再现了当年的故事。郑州果树研究所于1960年开始筹备建所,黄先生刚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千里迢迢来到郑州。当时的郑州周边全部都是黄沙荒地,种植树苗没有成熟的浇灌系统,夜晚有狼和野鸡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吃的饭里面都是沙子,饮水也都是从土水井打水,后来有了水塔才改变了状况。建所初期,黄先生和同事们一起亲手种下的法桐、白杨,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与黄先生同批来郑州的十个大学生已陆续去世,如今只剩下两个人了。这座水塔也早已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包围起来,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被不畏艰辛的奋斗者们讲述着延续着,他们的果树研究成果已成了现在幸福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位于苗圃社区的老水塔则是另一番老郑州的味道。苗圃社区的大多数老旧小区里面生活着大批老一辈铁路工作者,周边被铁路包围,道路弯曲交替,这里有学校、医院、菜市场等,自成一体,被老郑州人称为“城市内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在这里租房,因为租金便宜生活便捷。这里也是很多现代人寻觅老郑州印记的打卡地。老郑州的时代精神、老铁路人的奋斗故事都在这里被大家传颂下去。

如今,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供水系统越来越成熟,水塔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然而水塔陪伴的那段旧时光让人难忘,历久弥新。更可贵的是属于这座城市无畏的拼搏精神、不怕苦的拼搏劲头被传承了下来。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文/图

悦读生活 精致影像

时代印痕 社会缩影

策划 王河宁

统筹 王璇

欢迎关注公众号豫览视界“zzwbyulan”留言提供拍摄线索

邮箱:

zzwbsy@126.com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