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战地之吻
小康之路(国画) 许来广
别院深深夏席凉
爱的牵挂
《认识你自己》:讲述西方哲学的黄金时代
君子之风(国画) 孙立新
紫薇长放半年花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院深深夏席凉

♣ 潘新日

三伏天似乎除了热,找不出任何与流汗无关的话题。因为热,天生好动的我们,只得四处找个阴凉的地方待着。

我们去的地方离家也只不过四五里地的路程,那地方既陌生也熟悉。陌生,是因为从来没有进去过;熟悉,是我们上学要经常路过那里。

小河边有一条长廊,被人种上了葡萄和爬山虎,可能好几年了,这些植物已经把空空的木架子爬满,阳光只能从绿叶间钻出来,在地上投上斑斑驳驳的亮光。我们正在踅摸,看哪里会更凉快一些,连廊对面的窗户打开了,露出几只小手,是连贵、燕林他们几个,已早于我们寻找到了好的去处,喊我们一块过去。那是一座民国时期白墙灰瓦的老院落,就在我们邻村小学校的旁边,主人家人少,好多房间都是空着的,他家的孩子都大了,每个人都住着几间屋子,几进院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破落。

我这才注意到隐匿在小河旁边被绿树覆盖的别院,四进的院落,就像是静止的画,如果不是特意寻找,你很难看出是一处别院,只是一片树林罢了。

燕林是主人家的小外甥,看样子很受他外公、外婆和舅舅、小姨们的宠爱,他领着我们一大群孩子鱼贯而入,也没有嗔怪的意思,竟然拿出家里的水果分给我们吃,这让我们多少有点受宠若惊。

当然,大人们是了解我们的需求的,他们把空着的两间偏房用拖把拖了一遍,之后,从屋子里拿出几条卷好的竹席,一个挨着一个地在地上铺开,放上枕头,要我们在上面午休。我们没有午休的习惯,心里就想着玩了。可是,燕林那个白发苍苍的外祖母,扭着小脚,拄着拐杖,在门口看着我们。我们一点都不敢造次,小心翼翼地躺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一个个偷偷地嬉笑着……

燕林姥爷把头伸到窗户上,一脸的严肃,眼睛里露着“凶光”。至此,谁也不敢嬉笑了,都假装睡着,闭上了眼睛。可是,我偷瞄了一眼,他们一个个眼睛都还在不停地动着,即便闭着,也看得清清楚楚。待我们静下心来,我们猛然感觉到有一丝丝凉风从门窗外飘进来,惬意得很。我睁开眼睛,看见前后窗户都是敞开着的,空气对流,当然是凉快的。

燕林姥姥埋怨我们大热天跑这么远,还预谋着到河里洗澡,没有大人跟着,掉到河里淹坏了怎么办?这河里,哪一年不淹死几个小孩。还说,我们家的大人也真放心。我们在燕林姥姥喋喋不休的唠叨中睡去,那份安然,在自己家里面从来没有过。

醒来已是半下午了,日头已经没有那么毒了。燕林舅舅捧来西瓜,一人一大块,西瓜子掉在席子上,我这才看清我们睡的竹席有些年头了,被主家的汗水煮得发黄,红光发亮,像油漆油过似的。旁边的两张席打了补丁,用粗布缝在上面,可能是燕林姥姥的杰作,针脚细密而又均匀。我感叹,这家人真是个勤俭人家。

真的很羡慕这样的人家,绿树掩映的家园到处一片祥和,绝不像我们家的土坯房,简陋而又破落。夏天,外面有多热,屋里就有多热;冬天,外面有多冷,家里就有多冷。那一刻我明白,自然的氤氲不是任何一家都有的,它需要条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我们都舍不得离开这块自然的避暑之地,深深的别院,清凉的竹席,为我们的童年种下了羡慕和努力的种子,我们暗下决心,长大了,也造一处这样的房子,永远给自己、给父母一片清爽。

别院深深夏席凉。每到三伏天,我都会记起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