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笔走风雷刘思谦
血铸太行(国画) 王银生
行胜于言
夏日家乡寄情
铜墙铁壁(玻璃钢) 魏小杰
《燕食记》:一部“岭南梦华录”
盛夏的果实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快速提高。1958年,国家首次提出“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目标,即强调粮食生产

在农业中的突出地位,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过,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中,因遭受连续的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等违背农业经济规律的大试验,我国粮食总产量一度出现大幅下降。从1962年开始,粮食产量恢复上涨,1966年达到4280.2亿斤,首次突破4000亿斤大关,超过了1958年的产量。之后我国粮食生产步入稳定、持续的良性发展时期,分别在1973年和1978年迈上5000亿斤、6000亿斤台阶,达到5298.7亿斤和6095.3亿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登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舞台。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给予肯定。1984年,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780斤。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5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46公斤,为1949年的3.6倍。《中国农业年鉴1990》中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此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而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不看好,一直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存有质疑。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认为未来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提出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

多年后,布朗不得不承认:“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这么做的结果是, 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从《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可以看到如下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2公斤,是 1949年209公斤的2.26倍。

目前,国人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中国统计年鉴 2019》显示: 我国人均原粮消费数量从2013年的148.7公斤下降到 2018年的 127.2公斤,人均肉类消费则由 2013 年的 25.6公斤上升到 2018年的 29.5公斤,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则由2013 年的40.7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52.1公斤。人均肉类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畜牧业主要依赖杂粮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粮食产量的相对充足。

70 余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固。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着力进行农作物的杂交技术研究,水稻、小麦等杂交技术日益成熟,我国粮食产量得以快速提高。例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杂交育种专家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水稻高产神话。

1974年,我国第一个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问世;到1976年,其推广面积208万亩,比常规稻增产20%。近年来,亩产超过700公斤、8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相继育种成功。

小麦在我国也经历了杂交化育种的过程,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李振声教授团队培育的“小偃6 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成熟推广,使得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对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水稻、小麦等作物产量还将拥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比如,近来海水稻的育种培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水稻即耐碱性水稻,可以在盐碱滩涂地种植,在不挤占现有耕地的同时,还能开发我国数亿亩的盐碱土地,其农业价值十分巨大。目前,袁隆平院士在青岛的海水稻试验基地最高亩产已经达到了620.95公斤,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经济种植的条件。这也证明了我国的粮食种植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开始严格禁止侵占耕地的行为,确保农业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1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扩张迅速,建设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大量侵占农业用地。2011年, 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按照这样的趋势,我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并不能抵消耕地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严守耕地红线的政策引导下,我国保有耕地面积较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较大回升。至2019年,我国保有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支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我国不仅粮食市场供给充分,肉蛋菜果鱼等产销量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品种繁多。完全可以说,我们真正实现了“米袋子” 充实、“菜篮子”丰富、“果盘子”多彩。

按照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粮食增产的持续时间越长,出现拐点的概率就越大。但是,在经历了多年连续增产之后,我国粮食发展始终高位运行、后劲十足。回顾世界粮食发展的历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中,只有美国在1975年至1979年、印度在1966年至1970年实现过五连增。而我国在 2004年至2020年实现了十七连增的奇迹,并连续 6 年超过 1.3 万亿斤。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 95% 以上,远远高于布朗预测的 42.5% 的粮食自给率。

在农业生产技术稳步提高和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局面未来可长期维持。同时,我国也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2011 年,时任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撰文称:“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答案。”

2016 年,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粮农组织非常自豪地见证了中国以仅占世界 9% 的可耕地面积和 6% 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 22% 人口的瞩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国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

30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