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周日客战武汉长江 嵩山龙门欲止颓势
郑州文创周媒体开放日活动举行
“羽动中原”第二站 报名通道已经开启
致敬“生命守护人”
市武术散打争霸赛收兵
《乐品中原》音乐会邀您感受民族器乐
周日到郑州图书馆体验“手中的非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致敬“生命守护人”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王红

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与病魔较量,和时间赛跑;他们,用凡人之躯,托举生命的希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生。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向这些“生命守护人”致敬。

“救心人”杨斌: 努力让心脏“跳起来”

他20多年扎根一线,写就一部部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的“生命之书”。

他心怀挚爱,独立开展心脏移植技术,开拓了河南省心脏移植事业。

他叫杨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主任,一位不折不扣的“救心人”,也是“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获得者。

在杨斌的世界只有两级,一头是病人,一头是医术。他不遗漏一项必要的检查,不错过一个合适的安慰,在手术中快捷准确,精益求精。

心脏跳动,是生命的体现。心脏的停和跳,是生与死的边界。而心脏移植,是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杨斌说:“为了让病人的心脏康复,我们需要在心脏上做手术。做手术过程,我们要先把心脏停起来,手术做完再让心脏跳起来。”

2018年4月15日,杨斌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河南首例独立自主的心脏移植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胡鑫是郑州市七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对象,直到今天,他都感慨不已:“是杨斌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短短四年间,郑州七院成功开展心脏移植150余例,郑州七院心脏移植中心实现“心脏移植从零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巨大跨越。

2021年4月21日,患者卫先生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脏随时可能停跳,而供体可遇而不可求,他又是很难等到供体心脏的O型血。“人工心脏”成了延续生命的唯一办法,杨斌为患者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这是河南省也是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

杨斌说,仁心仁术,仁在前,术在后。他连续7年参与郑州七院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的“天使之旅”,走进青海、贵州、云南、西藏地区。在西藏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阿里,杨斌忍受着极度的高原缺氧,边吸氧边给百姓筛查心脏病。他说:“这个事儿我得来!高原的孩子们需要我。”此后,符合条件的患儿,在郑州接受了免费先心病诊治,手术全部成功。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杨斌共独立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3000多例,总死亡率小于1.0%。他说,我们每天都在和生命打交道,从监护仪里听到患者心脏慢慢恢复跳动的声音,我们的“心跳”才能够停。

国医大师丁樱: “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

一上午穿梭于病区、门诊和义诊现场,在炎热的夏日里连续忙碌4小时后,71岁的国医大师丁樱依然面带微笑,不疾不徐。即便午休回到办公室,她也惦记着患者,见缝插针写备忘、下医嘱……事实上,自从成为河南省第一位女性国医大师后,原本就忙碌的丁樱更忙了。

每天清晨7时30分,丁樱会早早抵达医院。“家离医院远,患者那么多,我怕误事,得提早到医院做准备。”在她看来,“医生为患者”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每周三、周四上午,是丁樱坐疑难疾病专家门诊的固定时间。8时不到,诊室外已经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和家长,案头是厚厚一摞病历。“来看疑难门诊的都是转了好多医院找到我的,患儿及家长急切,但是我们不能跟着急,要更加细致地明确诊断。”丁樱细细向身旁的年轻医生们交代。

8时整,第一位患儿进入诊室。“我们昨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看诊,医生说这病得找您!我们在高铁上挂上号直接就来了。”病人是一个7岁男孩,因为过敏性紫癜已到处求医多年,妈妈的焦虑溢于言表。

仔细询问病情、反复查体对照后,丁樱轻声细语:“别担心,住几天院,抽个血,确定怎么用药。这期间正常生活,减少剧烈运动就可以了。”听到医生笃定的语气,一家人瞬间轻松了许多。

53年的从医经历,18岁从卫校毕业,先后在公社医院、职工医院做过基层医生。从基层医生到博士生导师,再到全国知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丁樱深知,一个医术好、有耐心的好医生,能给予患者多么大的希望与力量。

熟悉丁樱的“老病号”都知道,她开方有个原则:能用一味药绝不用两味药;疗效一样,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很多人为挂她的号,宁愿等上十天半个月,有人甚至从国外专门“飞”到郑州,就为了让这位国内顶尖的小儿紫癜肾病专家看病。

多年的积累,让丁樱的患者越来越多,可她问诊的时间却越来越长、病越看越慢。“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疑难杂症,看病本来就快不了,再加上病程长、花费高,患儿家庭负担都比较重。我们解决了孩子身上的病痛,就是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痛苦。”她常对学生和年轻医生说,“患者千里迢迢来看病,要想得多一些、叮嘱得细一些。两三分钟、两三句话就打发走,会伤了患者的心。”

细致的问诊节奏,让丁樱在疑难疾病专家门诊一坐就到中午,错过“饭点儿”是常态。丁樱却说:“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要俯下身子,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一顿饭不吃没什么,一个患者可不能错过。”

管一春:

“生命起点”的守卫者

她用精湛的医术延续着生命的奇迹;她用温婉而又温润的双手编织着一个个家庭的美满……她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管一春,“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获得者。

“生命之美,美在生命本身。这个‘最美’称号不单单属于我,也属于我们团队,更属于生命的伟大与美好。”8月18日,刚刚走出诊室的管一春谦虚而又诚恳地说。

近年来,不孕症已成为全球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健康问题。千万个家庭在迎接新生命的道路上深陷困顿。

“胎儿发育很好。”8月16日,在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科,33岁的刘女士听到大夫这句话,眼窝一热,泪水瞬间滑落。

结婚10年未孕的刘女士求医无数,一度放弃了养育新生命的梦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找到了管一春。经过认真了解患者病史、全面评估身心状况,管一春收治了几近崩溃的她。

这是一场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与协同作战——针对刘女士个人体质,生殖医学科的中医团队率先入手,用特色中医手段全面调节身体机能;遗传团队与免疫团队全面筛查基因情况,采用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实施治疗;心理团队全程干预,为患者重建心理预期……

事实上,生殖医学科在所有医学亚专科中,是一门多学科协同作战、交叉融合的复杂性学科。要实现生殖医学科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必须让与之相关的亚专科“齐头并进”,建立并完善全生育周期学科体系。

多年来,管一春和伙伴们一起,不断创造生命奇迹,在领域内创造了多个河南“第一”:1999年实现首例多胎妊娠减胎成功;2000年完成首例ICSI助孕成功受孕;2008年探索首例玻璃化冷冻试管婴儿;2013年率先开展子宫输卵管造影;2017年成为目前全国第八家荣获ISO认证的生殖医学中心;2020年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分中心顺利落户……在管一春看来,这些与科室共同成长的岁月,虽然辛苦,但很珍贵,更是值得。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永攀高峰。她和她的团队不断挑战新领域。而这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试管婴儿的技术探索由来已久。相对于前两代,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从源头阻断致病基因突变向子代传递,从而实现优生优育。

对于三代试管婴儿技术,32岁的小林是一个受益者。小林的大女儿如今10岁,在孩子2岁时被确诊是Adams-Oliver综合征患者。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多发畸形综合征,活产婴儿的发病率仅为两万分之一。

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管一春和杨如镜教授为她制定了个体化的三代试管技术助孕方案。2020年6月18日,小林生下健康男宝,这标志着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应用PGT-M技术成功阻断了Adams-Oliver综合征的遗传基因,而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在试管婴儿技术上,我们不断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就是为了能让河南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并且看好病。”管一春说,“看到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那些辛苦付出、流汗流泪都值了!”

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7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证书。“试管婴儿”技术的突破与更新,不仅仅是填补生殖领域医学的一处处空白,也包含着对一个个生命奇迹的敬畏与尊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