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石林万古不知暑 茅屋四邻唯有云(书法) 李国昌
羊太守“三拒”示清廉
红枣飘香
当时间穿过生命
万壑松风(国画) 沈钊昌
《西双版纳的女神》:从未缺席的先锋本色
秋来菱角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伴随着农垦事业的推进,兵团逐步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在南北疆盆地边缘建立起来,使荒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绿洲农田。兵团还采用秸秆还田、培育绿肥、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措施,优化土壤成分,使土壤可溶盐总量减少,降低干旱区高蒸发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面对部分地区势头凶猛的沙漠化,兵团以农田防护林建设和退牧还草的方法,使其进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业的稳步发展,促使兵团的商业贸易随之兴盛起来,诸多市镇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逐步确立了师建城市、团场建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目前新疆兵团已建成10座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兵团管辖)。

美丽的阿拉尔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阿拉尔,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岛屿,位于阿克苏地区,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的第二座城市。早在1958年,时任农垦部部长,当年曾带领部队成功垦荒,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的王震将军就亲临新疆,从兵团抽调2万余人,奔赴阿拉尔进行农垦建设。王震将军当时对阿拉尔的规划格局很大,初期就有大学、火电厂等建设规划。

2004年,“师市合一”的阿拉尔市正式挂牌建立,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目前,阿拉尔已成为建成区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拥有20多万人口的园林城市,成为兵团在南疆最大垦区的中心城市,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百万亩林果基地和新疆最大的水泥建材企业等均落户于此。2019年,阿拉尔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农一师以阿拉尔的成功经验为指导,又建成了像金银川镇这样的垦区中心镇,阿拉尔形成了“兵团城市—垦区中心镇—一般团场—中心连队居住区”的城镇框架体系。

为更好地发挥维稳“压舱石”作用,兵团还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疆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十三五”以来,兵团驻南疆师团紧抓国家关于支持“三区三州”发展和推进兵团向南发展战略等机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能力。

图木舒克市的交通建设曾经落后,群众出行和农产品外运困难,道路不通畅,好东西也卖不上好价钱。三师四十九团十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陈辉是河南信阳人,27年前他们一家从信阳农村出发,一路上火车、汽车、手扶拖拉机转了好多次,走了整整7天7夜。2018年,图木舒克唐王城机场正式通航后,陈辉带着父亲回河南老家,从喀什到郑州,只用了6个小时。如今,陈辉带头成立的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机场把连队的红枣销往全国各地,效益成倍增加。

“十三五”期间,兵团精心打造了一批“交通 + 旅游”“交通 + 产业”品质公路。机场、铁路项目建设推进迅速。大交通助力大发展。截至2019年底,兵团公路总里程达到3592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3518公里,占65%。具备条件的建制连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提前一年完成了交通运输部确定的“两通”任务目标。南疆兵团179个建制连队实施了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城乡受益人口达36万人。

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今非昔比,绿洲农业生态和绿洲城市生态已在新疆这片曾经的戈壁滩上生根发芽,为这片苍茫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盛夏季节,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玉米织成了无边无垠的“青纱帐”,在阳光下泛着金黄。

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2020年7月23日报道: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走进玉米地中,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习近平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他说,你们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起到防风蚀水蚀和保墒等作用,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非常适合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即乌克兰大平原、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松辽流域的东北黑土区。

在东北黑土区中,有一片“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辽阔土地,即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黑土地区。70多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到处荆棘丛生、野兽出没、风雪肆虐,被称作“北大荒”。

北大荒西起松嫩平原,东达乌苏里江,北至黑龙江,南抵兴凯湖, 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4米,只有万分之一的坡降。罕见的平坦地势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湿沼泽地,漂浮垡变幻莫测,当初曾流传着“鬼沼”的神秘传说。

这里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气候干燥寒冷, 年平均降雨量400~700mm,主要集中在7~9 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降到-3.5℃,极端最低温度达-40℃,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中气候条件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的地方。

1957年初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的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聂绀弩创作于1959年3月、发表在1983年《黑龙江农垦史(党史)资料汇编》上的《北大荒歌》就绘声绘色地呈现了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北大荒, 天苍苍, 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 蚊虫苍蝇, 蠛蠓牛虻; 何物水边爬,小脚蛇,哈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和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安睡卧榻旁,须见一日之短长……

就是在如此荆蔓蒺藜聚集成堆、沼泽遍布、随处可见凶恶野兽的恶劣自然环境中,垦荒大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 与重重困难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北大荒的开发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那时的北大荒泛指东北荒原。据考古学家考证,当时辽金掠来的汉人和一些百姓被强制迁徙到北大荒。到了清朝,这里被满族人视作“龙兴之所”而禁止开垦,又成了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再后来,“北大荒”逐渐转变为特指黑龙江地区的原始荒原,最后变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专用名词。

1947年,一群穿着灰绿色军装、脚套乌拉草鞋的人排着队,唱着红歌,踏进了这片荒凉的黑土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当时,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精神,第一批荣复军人从烽火弥漫的战场转战到沉睡千年的大地。他们创建了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点燃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火种,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34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