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笑点低的人
国槐花落纷如雨
百年沧桑(国画) 白金尧
奶 豆 腐
《伏锦传》:再现三国名将孙策与周瑜的壮阔人生
齐岳山的风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北大荒开发初期,任务是开垦荒地。建设农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两条腿一步一步走来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每刨一镐,都会溅起泥水,人很快变成了泥猴。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指小湖、池塘)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 就挖野菜吃。很多时候,工作的地方四处是水,中午吃饭连蹲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边走边吃。劳动归来,人人脸上和脖子都被蚊虫叮咬得布满肿包,奇痒难耐。

他们常年吃的,主食全是清一色的高粱米、高粱面窝窝头。大白菜是最主要的蔬菜,偶尔也会吃点土豆,水煮黄豆则是很好的副食。吃肉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一年中几乎吃不到一次。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大米饭或者饺子,而所谓饺子,因为缺面少馅多半还是片汤。

新中国建立后,北大荒被纳入国家战略,与新中国同步奋斗成长。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先后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 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中。

1955年,刚刚过完20岁生日的天津市青年杜俊起,满怀激情、眼含热泪离开了父母亲人,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提起北大荒的夏季,杜俊起忘不了蚊子和沼泽:北大荒的“荒凉”和蚊子的“繁盛”形成了鲜明对比,被称作“人”的物种的到来,让蚊子家族迎来一场“狂欢”。那时,无论是休息还是劳作,蚊子都萦绕在杜俊起周围, 他浑身上下都是红红的疙瘩,很多地方被抓挠得溃烂,但蚊子依旧不肯放弃对他的“热情”。他只得想尽办法把全身包裹严实,睡觉的时候用纸或者大的叶片盖在脸上,只在鼻孔处挖两个出气孔,但蚊子依然锲而不舍地追逐着他。在无数的夏夜里,他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驱赶蚊虫, 有时整夜都不能入睡。睡不着的时候,他就看天空,天幕深蓝,星星硕大而明亮,如同一个个美好的童话。在这童话般的星空下,大家学会了就地取材、驱赶蚊虫。

六七月雨尤为多,天气犹如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时不时就会莫名其妙地来一阵“哭泣”。杜俊起的记忆中,夏季里衣服和皮肤都是湿漉漉、黏糊糊的。这个季节,走路要特别小心。走路时,大家总是拿着一根长棍,试探性地在地面探测一番,才敢朝前迈进一步。常常有人陷入沼泽,大伙在惊慌中匆忙施救。

如果说夏季环境艰苦,那么冬季气候就更恶劣了。寒风刀片般在人们的脸上、手上划过。大家脚上都穿着毡袜,再套上大胶皮靰鞡,里面还要垫一层苞米叶子。一次,杜俊起和队友们去黑龙江江边运木材,冻得浑身僵硬。他看到一堆火,就连忙跑过去蹲在火边取暖。红红的火光映在杜俊起脸上,他感觉特别温暖。突然,他的耳朵一阵疼痛,原来他的耳垂起了个大泡,就像挂着两个大铃铛。一个队友走过来,边用雪搓手和脸边告诉他,用雪先搓搓再烤火,就不会起泡了。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困难,农业机械生产力有限,大部分耕作都靠人力。1956年初夏,王震将军率领他的师、团指挥官,乘坐一列军车奔赴北大荒。在列车上,他展开地图对大家说:“北美洲的产粮区,是世界粮仓。同是一个太阳,太阳对地球是公平的,那一片地是粮仓, 这一片地是空白,我们就是要填写这个空白处!要向地球证明,别人做到的,我们共产党人照样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1957年至1966年间,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新高潮。这10年间,北大荒农垦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58年,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从当年6月开始,先后有5.5万名山东青年来到北大荒,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垦区职工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劳动力不足是加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困难……中央决定到1963年五年内,从内地动员 570 万青年到这些地区参加社会主义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20世纪50至70年代,为了对北大荒进行垦殖,在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同时,又创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1968~1976年间,来自全国各地的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建设的行列中,他们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激情。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杨华等一批北京青年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北大荒。彼时,54万知青逐渐成为开发北大荒的主力军,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也是自北大荒开发以来数量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在第一代北大荒开垦者的言传身教下,他们逐渐成熟起来,为开发北大荒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血气方刚,满怀豪情,在艰苦的工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片黑土地孕育出了不屈不挠的“北大荒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知青和转复官兵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热血和汗水,甚至奉献出宝贵的生命。虽然人生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但他们把有限的人生过得格外多彩绚丽。据有关方面统计,有近千名下乡知青长眠于北大荒。在北大荒博物馆,有一面两层楼高的松木墙,朴实厚重的泥土色墙面上,密密麻麻镌刻着 1.2万多个名字,他们都是献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驱,永远守卫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激励着一代代北大荒人继续努力奋斗下去。

1968年6月,沈阳军区党委按照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直到1976年2月兵团撤销。

在北大荒开发中,一直重视科技创新。通北机械化农场从1948年夏就设立了试验室。1949年,“查育一号”经小区直播试验,创造了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0年,经反复试验,采用机械化收获水稻获得成功。1955年,友谊农场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站。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成立试验站。1957年,虎林县湖北示范农场移交给八五○农场,改为试验场。1962年,友谊农场建立农机科研室。1964年制成国内第一台盘式精点玉米机;1965年,粮食烘干设备、冻土开沟犁、悬挂式培土机等5项科研任务成功完成。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成立,下设育种、耕作栽培、农业机械、畜牧兽医4个研究室,随后又成立了农业经济研究室。1965年,黑龙江农垦科学研究所成立。这一时期,从局到场、从场到连均组建了科研组织机构。1967~1977年,建设兵团恢复了科研机构, 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局和 7 个地区农场分局也先后恢复和建立地区农垦科研所和农场试验站。

35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