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医疗保障,关系千家万户的健康平安。如何能实实在在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如何能让参保人享受到更便捷、更贴心的医保服务?……郑州从一个个和百姓利益紧密相关的“小切口”入手,开出优化医保服务、便民惠民“大处方”。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现在看病真方便啊,就连跨省看病也不需要来回折腾报销了。”作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受益者,身在四川的郑州退休职工陈先生由衷感慨。 陈先生是在郑州工作参保,退休后移居至四川广元。今年7月,他因恶性肿瘤在广元市苍溪县人民医院门诊进行治疗,门诊产生的医疗费1461.86元直接异地结算,医保统筹基金直接结算支付1101.26元,个人只需承担360.6元。 来自云南的张女士情况正好相反,她原在大理参保,现在人在郑州。以前跨省看病需要先垫付再报销,如今她在郑州医保定点医院门诊进行尿毒症透析治疗,拿着社保卡就可以实现异地直接结算。 小小一张社保卡,是百姓享受“暖心医保”服务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跨地区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为了让参保者更好地享受到最贴心、最便捷的医保服务,郑州市持续扩大门诊异地就医结算范围。 今年上半年,郑州“双向”全面开通5种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7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覆盖全市16个区、县(市)。同时,186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包括离休干部、军休干部在内的所有类别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截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异地就医备案19218人次,直接结算17192人次,医保基金支付6778.24万元。 “门诊共济”带来就医实惠 事实上,在郑州,“医保惠民”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又一项脚踏实地的民生政策。 今年7月1日起,郑州市全面启动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这一改革,是我市自建立职工医保制度以来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据测算,通过改革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全市预计将释放19.1亿元用于294万参保职工的门诊报销。每人每年最高报销门诊费用2300元,基层医院最高报销比例可达75%且不设起付线。 (下转二版) 本报记者 王红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