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升腾的旋律(国画) 许来广
闲话读书
秋 蝉
青皮核桃
仙鹤图(国画) 连俊洲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多角度勾勒当代摄影脉络
码字和放羊
旧体新韵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垦区的“北玉5号”玉米早熟单交种、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侧牵引清淤机等10项成果获国家部级成果奖。黑龙江省国有农场总局在科学大会上获得奖励的农垦优秀科技成果达92项。

1978年之后,北大荒知青开始返城,他们回到祖国各地,把“北大荒精神”带到各个岗位上,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聂卫平、姜昆、赵炎、何新、张抗抗、李晓华、濮存昕等一大批从北大荒黑土地走出的知青,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棋圣、世界冠军、艺术家、作家、企业家等。当年走进北大荒,他们无怨无悔,北大荒这片热土铸就了他们的刚毅和顽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也给新一代北大荒人提供了更多完成梦想的契机。此阶段,北大荒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战略,实行对外开放,建立农业现代化窗口,改善管理体制,变革经营理念,实行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措施。垦区由试验探索转向能动推进,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实施。垦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由“北大荒”向“北大仓”的转变。

一代代的北大荒人,在“北大荒精神”指引、锻造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如今,北大荒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粮食商品产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丰盈富饶的中华大粮仓。2019年,北大荒生产的粮食可以让1亿国人吃一年。

在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关键节点,北大荒垦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以来,北大荒全力实施“强工”战略,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完达山”“九三”“北大荒”“丰缘”等一批品牌蜚声四海。2012年,“北大荒”品牌价值高达365.36亿元, 成为亚洲农业第一品牌。

北大荒用了60多年时间,提前实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50亿斤的目标,成为中国最安全的粮食战略储备基地,累计生产粮食 3922 亿斤,其中,商品粮3065亿斤,粮食商品率为78.1%。无论是从我国的农业历史来说,还是同美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和苏联农业开发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比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 无疑是一个让人惊叹、称奇的事实,也是世界移民开发史上的一个亮点。

第八章 种子的力量

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当年农业部公布的资料显示:良种在中国农科贡献率中占比43%以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19年12月9日,农业农村部在海南召开的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上透露,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继续保持国际领先优势,玉米良种选育出一批可与国外抗衡的新品种,抗虫棉实现了国产化,国内种植的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都是自主选育的品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由2010年的90%提高到当时的95%以上,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前来参加会议的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虽年近九十,仍心怀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不断追求高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正逐步变成现实;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全球现有水稻1.6亿公顷,如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就可增产1.6亿吨粮食,多养活5亿人口。”

袁隆平先生带领团队开展第三代杂交稻研究,而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叁优1号”2019年在湖南衡阳作双季晚稻试种,3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了1046.3公斤,远远超出我国晚稻平均亩产398公斤的水平。

作为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袁隆平先生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求是网如此概括: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实现了我国超级稻第一、二、三、四期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700、800、900、1000 公斤的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帮助提高水稻单产,缓解粮食短缺问题, 为人类战胜饥饿作出了中国贡献,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袁隆平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人民授予他“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他颁奖。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偏远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任教。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开始带着学生做农学试验。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就是这株“鹤立鸡群”的植株,使他产生了“杂交稻”的灵感。次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发现它的子代有不同性质,证明这就是“天然杂交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培育杂交品种。1964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挑出6棵不育株。接下来,在两年的播种中,其中的4株成功繁殖了1~2代。经过几年的试验观察,袁隆平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认为,水稻也有杂交优势,可以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根据积累的科学数据,袁隆平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主办)上。论文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国家科委九局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袁隆平的论文彻底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无性杂交”学说,也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36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