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校同携手 幼小好衔接
织密“安全网” 护航新学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校同携手 幼小好衔接
京广路小学开展幼小衔接课程
纬三路小学新生体验小学生活

本报记者 李 杨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新生和家长都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孩子算是零起点入学,到了一年级会不会跟不上?”“都说一年级最关键的是培养良好习惯,我们家长需要做些什么?”新学期开始了,又有一批萌娃成为一年级新生,开启全新的小学生活。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记者就新生家长关注的问题采访了我市部分小学的相关负责人,为各位家长答疑解惑。

心理过渡需引导

“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多多少少会有些紧张、兴奋,或是期待、恐惧,因为毕竟是到一个新环境中学习、生活,重新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二七区京广路小学校长贾琳告诉记者,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在和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小学的事情,讲一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小学的故事……告诉他们这是每个孩子必然要走的一步,让孩子明确上学的目的。还要规范孩子的作息习惯。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一份作息计划,例如:早睡早起,减短午睡时间,晚饭后读书、看报讲故事或是进行手工制作等。“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中午最好能睡一会儿,即使睡不着也可以躺着休息一会儿,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充沛的精力进行下午的学习生活。但午休时间也不宜过长。”

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很重要。要想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就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自完成一些事情,比如穿衣裤、系鞋带、洗脸、刷牙、吃饭等,在家可以锻炼幼儿自己叠被子、洗袜子、整理房间和书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给孩子讲讲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每一样物品,能独立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会削铅笔、使用剪刀等工具,并能利用小闹钟定时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自觉起床、看书、锻炼身体等。”贾琳表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学校里的生活、学习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独立。

“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到小学的课堂学习,从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到小学的有板有眼,对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是一次全新而独特的经历。”金水区纬三路小学校长朱喜玲建议家长,在这个特殊时期多抽出些时间和孩子相处,每天回家后放下工作、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练练字、讲讲故事,做一两项亲子运动,让孩子在亲子活动中聊聊自己的见闻趣事。这样,家长既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小学生活,又能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同时,也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每天放学后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感觉怎么样?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家长要用正能量及时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爱上校园。”朱喜玲说。

朱喜玲还提醒各位家长关注安全问题。孩子上小学后,活动范围和时间都要比上幼儿园时大很多,接触的事物也多,校内课间自由活动大大增加,安全是重中之重。家长一定要多次提醒孩子保护自己,保护身体,不追跑打闹,不做危险动作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安全模拟小演练,让孩子懂得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学衔接有课程

入学初,有的家长担心孩子零起点入学会跟不上。对此,多数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物质和精神条件方面都很富足,各个都聪明伶俐,不存在跟不上的问题,家长无需焦虑,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校共育,孩子都会成为合格的小学生。

为了帮助新生适应新的校园生活,不少学校都在入学适应期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衔接课程。

据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教育集团校本部副校长周婷介绍,该校有专门的新生入学品牌课程——“知行合一”成长计划。充满仪式感的欢迎仪式、入学伴手礼、开学第一课……每年不同的主题和创新的形式,给孩子们营造一种亲切感、归属感。今年的入学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礼”为主题,还有“校长妈妈迎我回家”的入学惊喜。入学伴手礼最能吸引孩子们,呈现方式是“立体相册”课程单,包括美术老师手绘的学校标志性建筑物、学校平面图、校长对孩子的寄语、入学课程单之“认识我们的学校”、“认识我们的老师”、“课程评价单”等丰富的内容。

“一张张明信片,不仅仅是入学课程的有形成果,也是师生进行课程学习中的教具、学具。”周婷告诉记者,学校设计入学礼包的初衷主要是想通过“爱的礼物”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以“知行合一成长计划”让家长们看到学校的培养方向,用心、用爱打消家长焦虑,以“爱的教育”为礼物,让孩子的成长时光收获行动和智慧的力量。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小学生活,秉承“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的京广路小学也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众多以兴趣为主的衔接课程,比如书法、柳琴、古筝、二胡、啦啦操、足球、篮球、陶艺、机器人等,用有趣益智、提升自身素养的课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氛围。此外,该校还在校内开拓出一片劳动实践基地,每周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劳动课程,在劳动中展开数学、语文、英语等多学科融合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快乐,认识劳动带来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良好习惯早养成

尽管各个学校都为新生入学后的衔接适应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良好习惯的培养还要靠科学有效的引导方法和家校的携手配合。

周婷认为,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尽量为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宽松民主的人文环境,探讨钻研的学习情趣,和睦的亲子关系。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巩固的过程,起初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必要的约束,只要家长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好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周婷提醒各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家长对待孩子必须要有耐心,慢慢引导,平时也要多看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会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

“阅读是最好的修行。6到12岁是小朋友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入学开始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朱喜玲建议,家长要做好孩子书房的“设计师”,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温馨的书房,同时,也要做孩子阅读中的“重要他人”,在每天茶余饭后及时提醒、引领、陪同孩子一起阅读,经常带孩子走进书店、图书馆,为孩子推荐好书也给予孩子自主选择书籍的机会。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式看图说话、讨论故事内容、预测情节续编故事等策略做好孩子的阅读教练。有这样的坚持和陪伴,孩子的阅读能力会像种子一样,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朱喜玲还提醒家长,要充分认识运动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她建议家长利用课余时间督促、带领孩子每天坚持户外运动半小时以上。一周只要运动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记忆力、注意力和正向行为。“跑步、骑车、跳绳、球类运动、游泳等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高增长、骨骼发育和视力,也有助于大脑的成熟和能量的释放,从而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可以说对孩子的影响是无穷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