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商都论坛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陈红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史诗开篇,贯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全方位、全过程。新时代背景之下,要将高校建设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强阵地,通过深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作用、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使大学生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绵延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新契机,开创高校育人使命新境界 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无数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汇聚磅礴精神力量,为社会实践指明方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使命之本,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具有高度耦合性。高校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贯彻进育人的全过程、各方位,把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各方面的全面领导,遵循“党校姓党”,“马院姓马”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寻教育的真谛与奥秘,仅从教材建设来看,无论是新中国初期编写的急供解放区中小学使用的政治教科书,还是当前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纵使教材制度在不断修改、完善,贯穿其中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实现培根铸魂目的的重要课程,要做到因势而变、因时而新。高校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主体,精心阐释、宣传、贯彻伟大建党精神,让大学生清楚百年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了解精神的背后是一幅幅由无数为党和国家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的鲜血染成的壮烈画面,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变化,以促进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蕴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用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的全新课题和重大使命。 二、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新机遇,提升党委统筹领导高水平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世界风云激荡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精神力量,是万千后继者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高校作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切实发挥好高校党委把高校发展方向的红旗手作用,在学思践悟中体会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动力,从而将其贯彻到高校工作的全方位、多领域、各层次。高校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使得党政部门领导对于教育的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应注重高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在“三个建设”即“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上下大气力。在思想建设方面,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加强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与理论武装,提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养。高校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优势,深入学习、思考、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提升理论学习的深度、温度与广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增添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在能力建设方面,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增强高校党委判形势、把方向、掌全局的前瞻性与整体性意识,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巩固高校党委驾驭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态势,将学校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敢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注重高校发展整体效益;在作风建设方面,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树立高校党委切实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显出领导班子内部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要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原则,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重视学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以及科研创新,始终做到讲实话、务实事、增实效。从而使其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理论素养更好丰富、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履职水平得到强化。 三、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新命题,助推思政长效机制稳落实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万觚源泉之涌,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在高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宏大且系统的工程,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伸张性。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伟大建党精神要由理论高地至实践境界,为群众理解和掌握,就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中的弘扬,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教育引导、有效传播与实践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具有同向性、同质性与同构性。同向性体现在两者的最终目标正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开路先锋;同质性表现为两者作为系统性的存在,内部构成要素为了实现整体性发展,由于机理的作用而产生的关联状态与运作方式;同构性凸显了两者的内在构成要素相近,两者的实践过程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媒介四个要素构成。两者所具有的共同点为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中的弘扬提供了生长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相关要素融合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各阶段之中,在融入的动态过程中使得要素配置数量适中、比例协调、层级有序,继而在质的飞跃下构建新的结构,从而实现事物整体性、突破性、创新性的全局式发展,达到两者融合的最佳存在状态。具体而言,在教育引导阶段,应充分关注“教育者”的主体因素影响,设立组织领导机制。以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遵循,在高校中形成合理的组织领导布局,铺设目标一致、运行有序、监管有力、评价有效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机制;在有效传播阶段,应大力关照“受教育者”的主体因素作用与“教育环境”的环境因素功能,建立整合运行机制。精神的弘扬往往采取的不是直截了当、平铺直叙的方式,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应在掌握其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事物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等载体,采用形式多样的途径与方法,将伟大建党精神中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初心使命”“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人民至上”的四重逻辑贯穿其中,实现对于融合要素的全方位整合,使各要素间因正向的相互作用力而衍生出新的关联状态,产生高效的运作方式,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软着陆、稳落实;在实践落实阶段,应着重发挥四大要素的整体效能,建立有效评价机制。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生成需要采取适宜的评估方法与切实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融入过程中的多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内外关联、正向提升以及反向排斥状况列入体系中进行综合性考察评价,以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认识,继而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机制的发展,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