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搞水稻育种的37年间,王青林和他的团队陆续培育出“豫籼3号”“豫籼9号”“特糯2072”“特优2035”“Ⅱ优688”“珍珠糯”“冈优5330”“青两优916”“信优糯5533”等20多个省审、国审水稻品种, 其中有籼稻、粳稻常规品种、杂交品种和超级稻品种,以及备受瞩目的糯稻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河南推广,在南方稻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 王青林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多项纪录:河南省第一个国审二系杂交籼稻,第一个省审杂交籼稻、杂交糯稻,第一个优质籼稻、优质籼糯,第一个超级稻品种,等等。 高产多抗专用品种“豫籼9号”亩产一般在60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可达700公斤以上,最高突破800公斤,比全国著名超高产水稻品种“浙优15”增产5%,达到了农业部“中国超级水稻新品种”的产量目标—— 这使河南省常规水稻育种跻身国内领先行列。 王青林的海南繁育之行是从2005年开始的。每年春节,当大多数人在享受节日的喜庆之时,王青林却离开家人,赶赴三亚市槟榔村的南繁基地,在高温烈日下的试验田里忙碌。 这几年,王青林先后主持承担了“江淮流域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研究与应用”“优质稻特糯 2072的中试及示范”“高产多抗杂交稻新组合冈优5330中试与示范”等国家重大专项,以及“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及应用研究”“超级籼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88的中试及示范”等河南省重点项目,为河南稻区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5月,以信阳市农科院为依托的国家稻米精深加工创新联盟糯稻育种研究中心正式挂牌,王青林被聘为首席育种科学家。 2019年8月,王青林在接受映象网记者采访时热情地说:“培育出更多、更优质的稻种,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的本分和职责,也是我们育种人的成就和幸福。” 河南省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农大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分中心主任……从这些头衔可以看出,在河南水稻界,王书玉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角儿”。而他最实际的角色,是新乡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 王书玉先生给人的感觉是平和而淡定,犹如一株隐于深山的兰花, 淡静雅致,超然脱俗。他 35 年的水稻育种生涯,一直谱写着“栉风沐雨事稼穑,千淘万漉始得金”的感人故事。 1964 年出生的王书玉,毕业于河南农大农学专业,从1985年毕业分配到新乡市农科院,至今没有挪过“窝”。他从一个辨不清水稻育种材料的小青年,逐渐成长为黄淮稻区著名的水稻专家。 工作之初,仅辨别试验田里上万种水稻育种材料,就成了王书玉不小的“拦路虎”。他只能在每个品种、每个品系、每个育种材料的生长过程中,认真地记录、积累,才能慢慢地熟悉它们、了解它们。每年7 月下旬到8月底的盛夏酷暑,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间。多少年来, 无论是烈日毒照,还是大雨倾盆,王书玉都泡在试验田里,观察秧苗和记录资料。水稻开花的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至14时30分,正是午饭、午休时间。而王书玉,要么在观察亲本开花习性,要么在选配组合,为杂交稻授粉。在这段打仗一样的日子里,王书玉每天的午饭都要等到下午 3点试验田里的活干完之后。 除了新乡的试验田,新乡市农科院在海南省还有一块试验基地,王书玉常常奔波于新乡与海南两地。每年五一前后,海南的水稻要收获, 这边一忙完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新乡播种。自从踏上水稻育种这条路, 王书玉就没有了“工作之余”,没有了周末和节假日,更没有“黄金周”。 当笔者问到如何承受这其中的艰辛时,王书玉淡淡地笑笑说,在人们看来艰辛而枯燥的育种试验,对育种专家来说就是日常功课,再平常不过了。育种专家如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根本就不可能在试验田待下去。 研究中,王书玉与他的团队建立起多品种复合杂交、理想株型塑造、稳定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技术体系,不育系异交率高、亲本水平高、双亲配合力高的“三高”粳稻杂优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如今, 新乡市农科院的水稻育种领先于黄淮地区,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王书玉与他的团队先后育成了“豫粳6号”“新稻10号”“新稻20号”“新科稻 21”“玉稻 518”等16个国审、省审品种,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累计推广7700多万亩,增产稻谷近40亿公斤。王书玉团队还创造了河南省第一个自育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第一个国审粳稻品种(“豫粳6号”)、第一个沿黄纯自育杂交粳稻品种(“新粳优1号”)。多年来,这些水稻品种在沿黄乃至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新稻18号”填补了河南自育超级稻品种的空白,引领沿黄乃至黄淮超级粳稻育种技术进步,目前还是黄淮稻区的主导品种。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豫粳 6 号”是我国北方常规粳稻育种的新突破,居该区同类研究领先水平,1997 年被列为国家“九五”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998年通过国审,1995~2007年,成为黄淮稻区的第一大品种,在山东济宁地区覆盖率曾高达90%,并长期作为河南、山东及我国北方粳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 在河南200多万亩的粳稻中,王书玉团队培育的品种覆盖率占到了80%~85%;在鲁中南、苏北、皖北等粳稻区,“新乡水稻”品种也成 为主流。 著名水稻育种理论家、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程式华先生曾对王书玉团队与河南粳稻如此评价:没想到新乡水稻育种搞得这么好,没想到沿黄优质粳稻种植这么有特色,没想到河南粳稻种植面积还不算小。 近几年,王书玉团队又推出了适合机械化种植、产量高、抗病强、口味好的“新科稻 25”“新科稻31”等新型品种。王书玉本人还参与编制水稻产业发展规划,推广“稻鳅、稻蟹、稻蛙”等立体生态种养栽培模式,以提高稻米品位、稻田产出和种养收益。 2018年5月2日,首届国家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现场鉴评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农业农村部在广州召开的2018年国家优质稻品种攻关推进暨鉴评推介会的一项主要内容。30名水稻专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5个粳稻、40个籼稻品种进行了四轮鉴评,最终20个品种(10个粳稻品种、10个籼稻品种)获得金奖。“水晶3号”优质稻品种入选粳稻金奖。 听到这个消息,“水晶3号”育种人,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学科带头人、水稻研究室主任尹海庆不禁泪流满面。尹海庆太激动了——从这个品种诞生,到获得食味品质鉴评推介会金奖,已经跨越了25年的时光。“水晶3号”经历了太多的波折,种植推广一直不温不火。 1989年,尹海庆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回到家乡河南,成为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研究室的一名研究人员,从事水稻遗传育种与科技示范推广。1993年,28岁的尹海庆参与了中日合作项目“河南省黄河沿岸稻麦研究计划”(项目期为1993~1998年),主持水稻育种课题。 1994年3月,尹海庆被派往日本农业研究中心,进行为期半年的水稻遗传育种技术研修和项目合作研究。 39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